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
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目的 |
A |
浓、稀HNO3分别与Cu反应 |
比较浓、稀HNO3的氧化性强弱 |
B |
MgCl2、AlCl3浓液中分别通入NH3 |
比较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
C |
测定等浓度的Na3PO4、Na2SO4两溶液的PH |
比较磷、硫的非金属性强弱 |
D |
用等浓度的盐酸、碳酸氢钠两溶液混合反应 |
比较盐酸、碳酸的酸性强弱 |
由几种常见的盐混合组成的白色粉末,其中只可能含有Na+、K+、Al3+、CO32-、HCO3-、SO42-、NO2-中的若干种离子。某同学对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白色沉淀甲是Al(OH)3,气体甲是CO2,所以混合物一定含Al3+和HCO3- |
B.气体乙一定是NO和NO2的混合气体 |
C.白色沉淀乙是BaSO4,所以原混合物一定含有SO42- |
D.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Al3+ 、NO2- |
NaHSO3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量KIO3氧化,当NaHSO3完全消耗即有I2析出,根据I2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NaHSO3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0.020mol·L-1 NaHSO3(含少量淀粉)10.0mL、KIO3(过量)酸性溶液40.0ml混合,记录10~55℃间溶液变蓝时间,55℃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40℃之前与40℃之后溶液变蓝的时间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 |
B.图中b、c两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相等 |
C.图中a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为5.0×10-5mol·L-1·s-1 |
D.温度高于40℃时,淀粉不宜用作该试验的指示剂 |
将反应IO3- + 5I- + 6H+3I2 +3H2O设计成如下图所示的原电池。开始时向甲烧杯中加入少量浓硫酸,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一段时间后,电流计指针回到零,再向甲烧杯中滴入几滴浓NaOH溶液,电流计指针再次发生偏转。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开始加入少量浓硫酸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
B.开始加入少量浓硫酸时,同时在甲、乙烧杯中都加入淀粉溶液,只有乙烧杯中溶液变蓝 |
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
D.两次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相反 |
【原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B.CO2和环氧丙烷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缩聚反应可生成一种可降解高聚物:![]() 反应过程中原子利用率高达100%,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
C.环戊二烯(![]() |
D.按系统命名法,有机物![]() |
【命题说明】本题考查了单糖的判定这一容易忽视的知识点和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的本质区别,提醒考生注意学习适应应掌握其本质,以不变应万变。根据结构推导有机物性质也是有机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其中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元素R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际测量值往往比理论上要大的多,这可能和氢键有关 |
B.由于键能E(H-R)>E(H-T),故元素R、T对应气态氢化物的沸点:HR>HT |
C.R与Q的电子数相差16 |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X<T<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