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澳大利亚海滩,人们发现了一种剧毒海蛇。经过研究,专家们确认这种蛇毒的性质属于神经毒,一滴毒液足以将三个人置于死地。但专家们尚未查清该毒液的化学成分,因此无法找到解除这种蛇毒的有效方法。据此完成1—3题。
遇到毒蛇,动物只能逃避,而人却可以通过研究确定蛇毒性质,并通过分析蛇毒的化学成分寻求解毒方法。这是因为

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其他动物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C.人具有独特的主观能动性 D.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

目前人们还无法找到解除这种蛇毒的有效方法,这说明

A.人们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B.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限的
D.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移

专家们尚未查清该毒液的化学成分,因此无法找到解除这种蛇毒的有效方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A.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不同阶段
C.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D.只要占有大量感性材料,就能获得理性认识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性及相互关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年来,我国中央企业在“保质提效”基础上加快了重组步伐,垄断经营范围逐步限制在少数自然垄断与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此举有利于(  )。
①规避市场竞争,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②限制中央企业,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充分发挥央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力和影响力 
④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失业怪圈”(家庭成员失业→家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减少→家庭成员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引发新一轮就业困难)的破解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请你为政府撰写破解建议,你的观点可以包括(  )。
①发展经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职业培训 
③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④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重建家园,美国砖瓦工的需求量很大,许多小伙子都去应聘瓦工。有个叫迈克的青年看到招工广告后,没有去应征当瓦工,而是租了一间店铺,请来一位瓦工师傅,买了一些砖和砂石作教材,登了一则“你也能成为瓦工”的广告,办起了瓦工培训班,许多工人蜂拥而来接受培训。结果,他10天就获利3 000美元,等于一个瓦工200天的收入。这一事例说明(  )。

A.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是实现职业理想不可缺少的因素
B.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C.必须树立职业平等观,提高劳动者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必须适应市场调节就业,转变就业观念,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2011年高校毕业生660万人,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600万人左右,加上其他需要就业的人员总人数将达2 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 200万人就业。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呈现“低定位”趋向。很多毕业生已经不再把自己定位为“天之骄子”“国之栋梁”,而回归到现实,放下架子,努力在职场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大学生“低定位”就业趋向表明(  )。

A.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B.大学生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
C.职业平等观开始被大学毕业生接受
D.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素质与能力普遍提高

一方面,新增长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历年累计未就业人员,总计2 400万人需要就业。但另一方面,上海等地中高级技术工人、专业人才则持续供不应求。这一矛盾表明(  )。

A.我国劳动力总量太大,国家应支持企业扩大用人规模
B.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严重滞后
C.我国目前解决就业问题最关键的是培养一大批中高级技术工人
D.我国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2011年春节过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再现“用工荒”。一方面,许多企业招不到工人;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工却找不到工作。下列有利于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措施有(  )。
①完善劳动力市场,发挥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 
②政府统筹安排劳动者就业 
③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④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