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下面Ⅰ、Ⅱ小题。
Ⅰ下图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1)在转基因绵羊的培育过程中,最可能采用的基因运输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受体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过程中,若受体细胞为体细胞,则过程⑥的两个主要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要确定转基因抗虫棉是否培育成功,需要进行检测和鉴定,如果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检测抗虫基因是否表达,则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荧光分子等标记的抗虫基因做探针检测___________。
Ⅱ 人类有一种不能同化半乳糖的病——半乳糖血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半乳糖的正常代谢途径中,必须先转变为葡萄糖的衍生物(物质丙),才能氧化供能。半乳糖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有:半乳糖物质甲;物质甲+物质乙
物质丙+物质丁;物质丁
物质乙。已知分别控制酶Ⅰ、酶Ⅱ、酶Ⅲ合成的基因A、D、E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细胞内的酶量与相应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比。
调查对象 表现型 |
10区 |
11区 |
12区 |
合计 |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
正常 |
|
|
|
|
|
|
|
|
半乳糖血症 |
|
|
|
|
|
|
|
|
(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拟进行一项调查活动,右表是他们设计的调查结果记录表。由此判断,他们的目的是调查半乳糖血症的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某半乳糖血症患者和他的父母及纯合正常人体内三种酶的活性比较表(表中数值代表酶活性的大小,且数值越大,酶活性越大)。请分析该表并回答:
|
平均活性mmol转换(小时·g细胞)(37℃) |
||
酶Ⅰ |
酶Ⅱ |
酶Ⅲ |
|
正常人(AADDEE) |
0.1 |
4.8 |
0.32 |
半乳糖血症男患者 |
0.06 |
0.02 |
0.35 |
患者的正常父亲 |
0.05 |
2.5 |
0.17 |
患者的正常母亲 |
0.06 |
2.4 |
0.33 |
①半乳糖血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此类遗传病不仅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半乳糖血症患者的人群中,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的个体,正常人体内的三种酶的平均活性共有_________种情况。
②该患者的正常父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该患者的母亲已再次怀孕,家族中无红绿色盲(基因b)病史,则胎儿的基因型为AaDdEEXBXB的概率是___________。
③若该患者经基因治疗康复长大后与一个酶Ⅰ、酶Ⅱ、酶Ⅲ平均活性依次为0.11、2.6、0.32的女子结婚,却生了一个酶Ⅰ、酶Ⅱ、酶Ⅲ平均活性依次为0.11、4.9、0.33的儿子,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患者体内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精子,且这种精子完成了受精作用。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发生联系的“语言”。下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字母A—E表示信息分子,数字表示相关生理变化。请据图回答:
(1)请写出相关信息分子的名称:C___、D____、E_____。
(2)若下图表示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细胞接受A物质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则图中a段表示____电位,b点时Na+___(内、外)流。
(3)人体内信息分子B的分泌量受到_____和____两种信息分子的调节,这是一种__________调节机制。
(4)上图中发生的生理变化①是_______,②是__________。
请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重力影响生长素的重新分配”。实验材料用具:若干相同的燕麦胚芽鞘尖端、若干相同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个实验支架(支架的材料托中,放置了6块已编号的相同琼脂块。相邻两个琼脂块之间用不透水的云母片完全割开)。
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个胚芽鞘尖端分别放置在实验支架材料托的琼脂块上。
第二步:将实验支架在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
第三步:移走胚芽鞘尖端,然后将材料托的琼脂块取出,分别放在6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第四步:分别测量和比较不同处理的胚芽鞘程度。
②预期实验结果:
放置a1琼脂块的胚芽鞘比放置a2琼脂块的胚芽鞘___。
放置a3琼脂块的胚芽鞘比放置a2琼脂块的胚芽鞘___。
放置A3琼脂块的胚芽鞘_________。
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③]的名称是_____。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的细胞器[ ]_______。
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 ,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4)[①]结构的名称是____。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该处细胞膜膜___(填内或外)为负电位。
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回答:
(1)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和。
(2)若⑦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对⑦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__。
(3)若⑧表示甲状腺激素,当成年人血液中该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会引起物质氧化分解________,体温_______,神经系统的兴奋性_______。
(4)若⑤表示免疫球蛋白,则它是由_______细胞产生的,主要分布在_____中。
(5)若表示HIV感染人体,其主要侵染______细胞。若⑥表示某人注射的乙肝疫苗,者当乙肝病毒感染人体时,______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
多倍体鲤鱼品质更好,产量更高。科学家培育出了几十头四倍体鲤鱼。下图是将四倍体鲤鱼迁移到一个新实验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1)从曲线的走势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一个快速增长期,曲线呈现出近似的J的增长;当
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___________有限,曲线呈现出S增长,最后曲线呈现有规律的波动。
(2)该种群的环境容量K值应等于____________
(3)该研究基于种群数量调查的基础上。此项研究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倍体鲤鱼直接投放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可能会引起__________等生态危机现象出现。
(5)科学家首先将本地一种鲫鱼投放到新实验环境中与四倍体鲤鱼一起混合养殖,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度曲线。下列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A.鲫鱼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 |
B.t1—t3时间内,鲫鱼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 |
C.t2、t4时![]() |
D.影响鲤鱼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 |
(6)科学家既要考察多倍体鲤鱼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实际生存情况,又要注意生态安全问题,则采取的科学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多倍体鲤鱼放养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下列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
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A种群中的能量为4.5×107,若能量的传递速度为10%-20%,则多倍体鲤鱼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___________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