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领土和约。……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贪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这里的“第三帝国”是指
A.奥匈帝国 | B.苏联 | C.美国 | D.中国 |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扩大了耕作面积 |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D.积累了生产经验 |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 B.曹魏 | C.唐朝 | D.北宋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记载:东周时,“诸侯兴师不请太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此记载实质上反映了()
A.争做盟主是东周时各国战争的主要目标 | B.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
C.诸侯盟主实际上已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 | D.西周以来维护统治的分封制已崩溃 |
右下图为甲骨文卜辞,我们可以从中获知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信息是()
A.夏朝的权力机关和组成情况 | B.商代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 |
C.商朝的王权充满着神权的色彩 | D.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