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关乎社会的和谐安定。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中国在“三农”、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请用政治常识论述:为什么党和政府强调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要求:
(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围绕论点,较为深入地展开论述。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电脑运行中热量如何散发是困扰半导体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历经四年,2013年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带领团队在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的实验室里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成了高质量的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薄膜,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有效解决了电脑运行中散热的问题,从而可能推进信息技术巨大的突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称赞这一发现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中做出的诺贝尔奖级的成果,证明了中国人是能够做出世界一流实验的。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分析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1)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2)请运用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
材料: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材料一“五行”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
材料二:霍尔巴赫是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材料三: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的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它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在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的存在着的东西”。
(1)上述材料的三种观点共同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世界观?
(2)对以上三种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从某种程度上说,幸福其实是一种边际效益在某个特定时刻的最大化满足。“民生”、“幸福”是2013年的中国热词。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中国共识。
材料一:2013年中国发展与民生指数
图1
2013年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满意度
图2
注:中国发展与民生指数测度主要测度中国的发展和民生状况,包括民生质量指数、公共服务指数和社会管理指数,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公众评价等6项一级指标,其中民生改善模块设置了收入分配、生活质量、劳动就业3项二级指标。西藏和港澳台未参与排名。
(1)指出材料一中两图包含的经济信息。
(2)就中国发展与民生指数测度,有人说,如果没有GDP,一定不会幸福;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抛弃GDP,而是超越GDP。请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