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3题
读 柳 永
梁 衡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柳永先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柳永大约在公元10 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
④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而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⑤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⑥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⑦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⑧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文章第一段应填入的句子是_________。
文章第一段中“歪打正着”具体指的是_________。
文章第五段的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和□□。
对文章第四段划线的句子,下面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划线的句子主要作用是为了引发下文对柳永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的赞赏。
B.划线句以直抒胸臆起笔,抒发了作者对柳永怀才不遇的痛惜和同情。
C.划线句列举了“歌馆妓楼”对人的危害,用以反衬柳永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
D.划线句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外露。

文章第六段中写黄山的迎客松,作用是_________
下面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从标题“读柳永”中可以推断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
B.作者认为柳永之所以能够取得非凡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因为他人生经历的悲惨坎坷。
C.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如柳永与当时的进士、柳永的文学成就与仕途失意、柳永生前的无人赏识与身后的声名鹊起等。
D.文章呈总分结构,作者在简单介绍柳永生平后,再从他“为官”和“创作”两个方面展示他的人生悲喜剧,最后的总结揭示了柳永成功的根本原因。

E、“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就是人虽然受命运的摆弄,但不要屈从于逆境,要利用环境来施展才华,成就自己。
F、文章写法上集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叙事简洁,情感充沛,说理深刻。
联系本文或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对梁衡散文结尾的特点作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改造你的基因
最近,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有效地改变细胞内基因物质的方法,这使得人类朝着安全地修复自身细胞内受损基因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我们知道,任何生物的生理特性都是由其自身的基因决定的。对于任何患病的生物体来说,我们可以肯定他身上的基因一定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而所谓的基因治疗就是指将健康的基因注入带病细胞中,从而通过改变它的生理特性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基因治疗方法是利用病毒去感染带病的细胞,因为病毒可以把自身的基因注入到感染的细胞当中。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对病毒进行一些小小的改造,让它带上治疗所需的基因,那这些病毒也就变成了我们得力的小信使,它将可以帮助我们把健康的基因带入那些需要治疗的细胞当中。但是这种通过病毒感染来进行基因治疗的方法目前也还只是处在实验阶段,并且其感染和治疗的过程也比较难控制。具体地说,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一些随意性,如果病毒感染了其它的细胞的话,其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而目前这项新技术的关键是不再利用病毒作为基因注入的工具,而是利用一些微小的电极来刺激细胞的细胞膜,使其裂开一个小口,这样一来,健康的基因就可以通过这些小孔注入到需要进行治疗的细胞中去了。这项技术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精确地选择基因注入的对象,也就是说可以只对那些需要修复的细胞进行修复,而不去影响那些本来就没问题的细胞,这显然比以前使用病毒的办法安全了许多。
虽然这项技术目前还没有进入到动物甚至人体的实验阶段,但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已经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曙光。因为从现在开始,他们至少可以精确地将基因注入到那些他们感兴趣的细胞当中来观察它们的反应,要知道这在以前也是很难做到的。
(《科学之谜》2009.01A)
1.下列对“基因治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基因治疗包括病毒疗法和新技术疗法,后者因精确选择注入对象而优于前者。
B基因治疗是将病毒基因注入到带病细胞中,破坏其生理特性,从而治疗疾病。
C基因治疗是将健康基因注入到带病细胞中,通过改变染病细胞,修复受损基因。
D基因治疗是指人类对患病的生物体的受损基因进行安全修复的方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病毒疗法是利用带上健康基因的病毒去感染需要治疗的细胞,以达到修复目的。
B病毒疗法的最大隐患是病毒会感染健康细胞,其感染和治疗过程无法控制。
C新技术最大好处是只对需修复的细胞进行修复,不影响本来就健康的细胞。
D新技术是用微小的电极刺激细胞膜,通过膜上裂开的小口将健康基因注入带病细胞。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疗法和新技术疗法都还没有进入实验阶段,修复受损基因还只是梦想。
B新技术的关键是不再利用病毒作为基因的修复工具,因而比病毒疗法安全可靠。
C新技术可精确地选择基因注入的对象,这将有利于科研人员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D将来,新技术疗法进入临床运用后,未来的人类也许会告别一些疑难病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拯救滨海湿地
美国科学家的一份报告指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每公顷每年创造的综合价值达4052美
元,相当于同等面积的热带雨林的2倍,或其它森林的13倍,或草地的17倍,或农田的44倍!然而,对于滨海湿地的功能与价值及其被破坏的严重性,大部分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却知之甚少,甚至毫无认识,以至于把它们统统视为有待于“开发利用”的“荒地”。
滨海湿地系统指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河口、滩涂、盐沼、海湾、海峡、红树林与珊瑚礁等等,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拥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种类。中国滨海湿地的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中国海岸线曲折绵长,有1.8万多公里,仅潮间带滩涂面积就有217万公顷,沿海水域是为数众多的水生生物、鸟类和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及一些洄游鱼类的繁殖地。在中国的海域沿岸约有1500条大小河流入海,形成了浅海滩涂、河口湾、海岸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海岛等6大生态系统30多个种类,其中不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湿地。
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入海泥沙急剧减少,如近几年黄河由于来水减少和断流,河口来沙仅及50年代的1/60,导致黄河三角洲遭受海水侵蚀;二是入海污染物显著增加,全国河流长度的70.6%受到污染,农田化肥施用量近20年增加4倍多,大量工业与城市污水排放,造成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发,每年仅此一项就以10亿元计。
被誉为“海上森林”和“海洋生物伊甸园”的红树林,处于海洋和陆地的动态交界面,是一种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重要的海岸防护功能,而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知全球红树林有23科30属81种,中国有16科20属29种,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区的沿海。由于围海造地和砍伐,使以上省区的天然红树林仅存二三万公顷,不及历史上的十分之一。
中国沿海地区占陆域国土13%的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0%的国民经济产值。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同时也使滨海湿地承受着沉重的环境压力。在滨海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建造港口码头、飞要场、游乐场、度假村、酒店和工业园区,修建海堤、高速公路和垃圾填场等以及直接填海造陆和进行围垦,造成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永久性破坏和丧失。据不完统计,中国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滨海湿地219万公顷,竟占去了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
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环境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脱节,正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的症结所在。要使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则必须在开发之前将环境保护规划引入和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去。要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
1.对“滨海湿地”的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拥有多种多样生态种类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B.是指在沿海区域和湿地范围内的岛屿,以及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C.具体指河口、滩涂、沼泽、湖泊、海湾、海峡以及红树木、珊瑚礁等。
D.一种拥有约8200个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特殊的生态系统。
2.下列是对第一自然段划线句中“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滨海湿地是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生态系统。
B.滨海湿地对全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C.滨海湿地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重要的海岸防护功能。
D.滨海湿地可以为沿海地区创造出很高的国民经济产值。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把滨海湿地视为有待开发利用的“荒地”的观点,不利于滨海湿地的保护,必须给予纠正。
B.围海造地或滥加砍伐,必会造天然红树林的大量消失,并破坏生态系统,因此必须禁止。
C.要保护好滨海湿地,就必须减少对滨海湿地的开发,并加大对河口海岸的污染治理力度。
D.与其先发展经济后保护湿地,不如先保护湿地后发展经济,否则,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系统生物学面面观
我国读者对系统理论和系统思想并不陌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学术界曾经流行过“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其中的“系统论”是指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在1970年创立的“一般系统论”。尽管贝塔朗菲是以生物学家的身份去思考、研究并提出系统论的,但他的系统论并不仅适用于生命科学,而且适用于物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如果说过去所谈论的是指在哲学层面上的、普适性强的一般系统论,那么本文所要介绍的系统生物学,则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
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起人之一,美国科学家莱诺伊·胡德也是系统生物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胡德看来,系统生物和人类基因组计划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型大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孕育了系统生物学。反之,系统生物学的诞生进一步提升了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研究能力。正如胡德所说:“系统生物学将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基于这一信念,胡德在1999年底辞去了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教职,与别外两名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一起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生物学研究所。随后,系统生物学便逐渐得到了生物学家的认同,也唤起了一大批生物学研究领域以外的专家的关注。2002年3月,美国《科学》周刊登载了系统生物学专集。该专集导论中的第一句话这样写道:“如果对当前流行的、时髦的关键词进行一番分析,那么人们会发现,‘系统’高居在排行榜上。”
什么是系统生物学?根据胡德的定义,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也就是说,系统生物学不同于以往的实验生物学——仅关心个别的基因和蛋白质,它要研究所有基因、所有蛋白质、组分间的所有相互关系。显然,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一种大科学。
系统生物学的基本工作流程有这样四个阶段:首先是对选定的某一生物系统的所有组分进行了解和确定,描绘出该系统的结构,包括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以及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作用机理,以此构造出一个初步的系统模型。第二步是系统地改变被研究对象的内部组成成分(如基因突变)或外部生长条件,然后观测在这些情况下系统组分结构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包括基因表达、蛋白质表达和相互作用、代谢途径等的变化,并把得到的有关信息进行整合。第三点是把通过实验得到数据与根据模型预测的情况进行比较,并把得到的有关模型进行修订。第四阶段是根据修正后的模型的预测或假设,设定和实施新的改变系统状态的实验,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不断地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修订和精炼。系统生物学的目标是要得到一个理想的模型,使其理论预测能够反映出生系统工程的真实性。
1.下列有关“系统生物学”定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系统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
B.系统生物学将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
C.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
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D.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一种大科学。
2.下列对原文第一小节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知识分子对系统理论和系统思想是比较熟悉的,这在二十世纪后期就已经成为
了事实。
B.“系统论”是曾经在我国学术界流行的“三论”之一,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科学。
C.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不仅适用于生命科学,也适用于物理学、心理学、经济
学以社会科学。
D.本文要介绍的系统生物学是指在哲学层面上的、普适性较强的高级系统论。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根据对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等系统结构的了解、确定,就能描绘、构造出
一个初步的系统模型。
B.只要系统地改变被研究对象的内部组成成分和外部生长条件,就能在系统生物研究
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C.将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与根据模型预测的情况进行比较,就可以对这项研究的初始
模型进行一步研究。
D.只有根据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工作流程的程序进行研究,才能达到胡德等科学家
预设的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目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动工。"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书院教育直接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同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

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

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

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D.

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

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3.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C.

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D.

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的大众化和价值坚守
杨秀香
①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向社会生活全面渗透的时代,这样的文化被称之为"大众文化"?在西方国家,大众文化主导着社会,因此,它的价值取向对社会道德带来的消极的一面让人们忧虑:。在中国,文化的大众化已经渐成趋势,那么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必然要付出道德上的代价吗?大众文化对道德价值的坚'守可能吗?
②在西方,大众文化曾经措下层大众的;低俗、粗鄙,"无品位"的文化,用来区别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社会精英所拥有的"充分发达的意识文化";高雅文化。从历史上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是不争的事实。
③但是,在当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模糊了精务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这种模糊是通过艺术向商品妁渗透、艺术与商品"合流"成为人的日常消费品实现的,它使文化的发展在价值倾向上出现于明显的变化。如奢侈消费显示着人的身份地位,成为时尚;纵欲享乐满足着人的欲望,成为生活目标;生产的短暂性使系列化、重复性代替了创造性,因而使文化产品缺少母创造所必需的思虑而可能有的深刻,导致意义的丧失。詹明信把这样的文化称为"无深度文化"。
④所有这些,都引起了西方学者对文化发展的价值忧虑:认为它与新教伦理的禁欲、勤奋、远见和节俭背道而驰,"导致了精神贫乏空虚、享乐型的利己主义","瓦解了道德的基础"。
⑤西方大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道德臂离现象的根源在于它"直接地屈从于商品化、商业化与市场"。大众文化的"前提预设"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结果必然是要求建构新的市场。随着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闲暇消费大大增加,生产者为了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利用广告、媒介把各种关于浪漫的、美的、成功的,舒适的等等意念加诸在各种物质的消费品上,结果使人的消费由满足需要变为对过度欲望的追逐,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变为"代用的使用价值",即包德里亚所说的"符号"。因此,消费决不能理解为对使用
价值、实物用途的消费,而应主要看做是'对符号的消费。正是这种市场的逻辑,使"生产者永远有兴趣培养他人的'过度和放纵'"。可见,大众文化中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感受的直接性、庸俗和肤浅的价值倾向,完全是生产者为了利润和金钱而采用的商业策略,并不是大众文化的必然归宿。
⑥在西方国家,大众文化在价值上的变化受到了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的批判。那么,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境况如何呢?
⑦对我们来说,文化的大众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于如何给予大众文化的发展以合理的价值引导,以消除其对社会带来的可能的隐忧。显然,仅仅在市场逻辑中的大众文化是无法给人们以这样的引导的。大众文化要给人以这样妁引导需要超越市场。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1月21日,有删节)
1.根据文意,下列对"大众文化"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就是它的价值取向对社会道德造成消极影响的一种文化。
B."大众文化"就是引领着社会进步的同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文化。
C."大众文化"是一种与"精英文化,,相对,低俗、粗鄙、"无晶位"的文化。
D."大众文化"就是文化的大众化,就是向社会生活全面渗透的一种文化。
2.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没有明显的区分是因为艺术向商品渗透、艺术与商品"合流",艺术晶成为了日常的消费晶。
B.文化的发展在价值倾向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已经引起了与新教伦理的禁欲、勤奋;远见和节俭背道而驰的现象。
C.在西方社会,大众文化直接"屈从"于商品化、商业化与市场,这是带来了它出现道德背离现象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D.大众文化自身是无法给人们以合理的价值引导的,它只能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大众文化要给人以合理的价值引导需要超越市场。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必须对大众文化的发展加以正确合理的引导,强化对大众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否则,大众文化必然造成消极的影响。
B.人的消费由满足需要变为对过度欲望的追逐,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变为"代用的使用价值",使得生产者把各种"意念"、"符号"附加在消费晶上。
C在物质生活富有的今天,现代人反而感到了精神贫乏空虚,甚至道德沦丧;这也是大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道德背离现象的表现之一。
D.要避免大众文化产品的价值偏离,就要在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加以合理引导和控制,社会也要为大众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