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铝粉能放出H2的溶液中肯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Fe3+、NO、Cl-、NH
B.Ba2+、Mg2+、NO
、Cl-
C.SO、Cl-、K+、NH
D.SO
、K+、AlO
、Na+
铝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主要是因为
A.与氧气在常温下不反应 | B.铝性质不活泼 |
C.铝表面能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 D.铝耐酸耐碱 |
I2在KI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I2(aq)+I-(aq)I3-(aq),某I2、KI混合溶液中, c(I3-)与温度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曲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 I2(aq)+I-(aq)![]() |
B.若温度为T1、T2,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2>K1 |
C.若T1时,反应进行到状态d时,一定有υ正>υ逆 |
D.状态a与状态b相比,状态b时I2的转化率更高 |
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不能表明反应
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 (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 B.混合气体的密度 |
C.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 D.C的物质的量 |
下列解释实验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0.1![]() ![]() ![]() ![]() |
B.“![]() ![]() ![]() |
C.铁溶于稀硝酸,溶液变黄:3Fe+8H++2N![]() ![]() |
D.向Na2CO3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CO32— + H2O![]() |
现有X(g)+Y(g) 2Z(g);正反应放热。从反应开始经过t1后达到平衡状态,t2时由于条件改变,平衡受到破坏,在t3时又达到平衡,据下图回答:从t2→t3的曲线变化是由哪种条件引起的()
A.增大X或Y的浓度 | B.增大压强 | C.增大Z的浓度 | D.升高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