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在北京当建筑商的武汉市黄陂区居民孙永林为抢在大雪封路前给已回汉的农民工发放工钱,提前连夜从天津驾车回汉,一家五口在河南兰考市大车祸中不幸遇难。其在天津工作的弟弟孙东林为替哥哥完成全部结清农民工工资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后事,赶在腊月29日将筹集的33.6万元工资,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名农民工手中。他们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人称他们为“信义兄弟”。假如他们能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物,请仿照下面为“暴走妈妈”陈玉蓉拟写的颁奖词,拟一份颁奖词。要求语法结构相似,有一定文采。
示例:千里奔走,用脚步丈量一份伟大的亲情;割肝救子,用真情挽救儿子的生命。她用脚步和真情,阐释了什么叫“母爱”。
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话,请说出他的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对话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
【材料一】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卡塔尔的多哈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流经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反映了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两千余年的风雨,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具有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功能,在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体现了世界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既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又重视它的现实使用价值。
【材料二】
京杭大运河地图在【材料一】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管辖经历保证 |
B.管理经历保障 |
C.管辖历经保障 |
D.管理历经保证 |
【材料一】提到大运河具有水道长和流经范围广的特点,请你结合【材料二】具体说明这两个特点。
大运河申遗成功体现了世界遗产保护的新理念。下列诗句中,能够体现遗产保护新理念的一句是
A.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
C.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
D.白河流水日汤汤,直到天津接海洋。 |
“从善如流”这个成语出自下面的历史故事。请你说出在这个故事中,“从善如流”中的“善”具体指的是什么。
![]() |
![]() |
![]() |
1.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为了防御楚国,它和晋国签订了盟约。 |
2.结盟第二年,楚国发兵进犯郑国。晋国有约在先,便派栾书带兵救援。晋军途中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 |
3.晋国大将赵同和赵括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下令进兵。 |
![]() |
![]() |
![]() |
4.知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三人不同意,说:“楚军已经撤退,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了。”栾书认为他们讲得有道理。 |
5.多数人不以为然,劝说栾书:“只有三个人不主张打,可见想打的人占多数,您为什么不参考多数人的意见呢?” |
6.栾书说:“知庄子他们三个人虽然是少数,但他们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听他们的意见,难道不对吗?”旋即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
阅读下面文字,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近期,教育部发布文件,取消了体育比赛、理化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获奖考生的高考鼓励类加分。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简述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②你打算报考什么大学或专业?假设你的某位家人或朋友不赞同你想要报考的大学或专业,请写一段文字说服他。要求条理清楚,有说服力。
③即将毕业离开母校了,请给母校写一段临别赠言,表达你对母校的情感。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根据下面一段材料,给“阙”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
在汉代,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建筑物。在显宦富豪的宅第、宫室、衙署、城门的两旁,都要立阙,它显示着王权的威严、门第的高贵。由于汉代人“视死如生”,所以墓室前也都修建门阙。阙就是门楼,立在大门的两边,像两座小楼阁,中间是人进出的通道。因为它的中间是空缺的,古人便称之为“阙”。古代的阙有木阙和石阙两种。研究表明,木阙今天已荡然无存,而建造在宗庙祠堂、墓室神道两旁的石阙,历尽千年沧桑,却得以存留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