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
──蔡邕《独断》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乾隆初年,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旨犹军机大臣之事。” ──赵翼《檐曝杂记》卷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皇帝”称号是谁建立的?根据材料二分析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军机处这一机构是哪一皇帝设置的?它的设立有什么影响?
(3)在我国,君主专制结束于何时?其标志是什么?
(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有何影响?
近代以来,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经济贸易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此过程中,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美国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了主导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葡篇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_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葡萄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色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简析其原因。(2分)
英国篇
材料二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经济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40年一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进行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4分)
美国篇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巨人和超级大国的出现,全球化又获得了额外的巨大提高。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济就已经十分强大了,只是经济保护主义和相互孤立限制了它充当全球角色。二战后,由于其工业未受到任何损失,经济变得更为强大,从此以后.美、国便担当了管理世界资本主义的重任,包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充当核心角色。美国十分大度地保持自己对进口的开放……允许技术自由转让,通过马歇尔资助计划,美国向欧洲提供了巨额贷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当然,它在向各国提供贷款的同时。也为美国本土的一些跨国公司进入新的市场提供了机会。
——(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主要原因。(不得摘抄原句)(4分)
争鸣篇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4)利用材料三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段短文。(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和英国革命比较起来,法国革命显得更经典一些,因为它对封建因素的革除最为彻底——实际上惟有法国革命才真正实现了对封建社会的革命性改造,因而惟有法国革命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革命”。由于法国革命具有这种特殊的经典性,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方面的贡献自然也非同一般。事实上它历来被认为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块划时代的里程碑,是全球性的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当法国大革命开始之时,此前的15年中已经发生了很多动荡,他们动摇了美洲和欧洲的社会秩序。其中最重要的风暴发生在北美,那里的英国移民反叛伦敦,并在1776年宣布独立。在欧洲,1770——1780年间的骚动呈现出两种面目,这与欧洲大陆两部分之间既存的反差有关:在它的“东方部分”,社会主要由被奴役的农民构成,而其西方部分则更为发达、更为自由。……(19世纪初)法兰西共和国已经死亡,而在整个旧大陆,这个共和国的继承者和旧制度力量之间产生了对抗,前者就是拿破仑体制,它捍卫了共和国统一化和理想化的建设成果,但放弃了政治和宗教方面再生的抱负;而后者在法国军队尚未渗入的地方看起来仍然是安然无恙。从逻辑上说,法国大革命的身影掩盖了它此前或随后的各次运动。但这些运动同样在现代世界的诞生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雅克·索雷《18世纪美洲和欧洲的革命》评述材料中关于法国大革命对民主制度发展的影响的论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十年后(1982年),当年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回忆道:“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第三,日本的安全保障……“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比在亚洲建立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日】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
材料二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中邦交正常化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终战决议》。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世界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原意是“再生”“复活”“复兴”。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弱,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材料三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王贤仙《近代中西方文化启蒙之浅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并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3)材料三中18世纪西方出现了“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
海防是指国家为保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维护海洋权益,在沿海地区和海疆进行防卫和管理活动的统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罗马舰队、威尼斯舰队等强大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古代中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陆权主义却极其浓厚,海军和海权意识很难在中国萌发出来。——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材料二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驰,何以肃边威远?
——摘自《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摘自《清史稿》
材料四国际在线报道:自从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2012年9月25号正式交接入列以来,全舰官兵按计划迅速投入紧张的出海训练和科研试验任务中。截至目前,全舰已经完成上百个训练科目和试验项目。日前,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歼-15型喷气式战斗机也顺利完成了起降飞行训练,引起国际社会的广为关注。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地中海成为海军和海权意识的摇篮,而古代中国却很难萌发海军和海权意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爵滋所揭示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新式海军惨败于日本的根本原因。指出签订的条约名称和割占的中国领土。
(4)分析材料四,中国在航母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