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述和叙述。”材料中对史料的叙述能够体现
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
B.铁犁牛耕的出现 |
C.礼乐制度的崩溃 |
D.宗法关系的疏远 |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
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旨意与此相似的是
A.商鞅“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
B.汉文帝“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
C.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D.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
A.秦汉隋唐 |
B.秦汉秦汉 |
C.西周隋唐 |
D.秦汉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