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某同学学习鸦片战争后所写的一篇历史小论文(节选),回答问题。(共14分)
1740年的中国正值清朝光绪帝统治时期,西方诸国则在工业技术、组织管理及军事力量上的迅速发展,与18 世纪时的欧洲已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势必引起中国与外界关系的重大变化。这场中英战争的导火索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所致,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遭到拒绝后发动了一场“鸦片战争”,所以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商业战争。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如果鸦片在晚清时的中国不畅销,那么“鸦片战争”也就不会爆发了。这场战争最终以船坚炮利的英军获胜而告终,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
(1)找出文中四处史实错误,并加以改正。
(2)找出文中一处逻辑性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3)找出文中一处错误的观点,说明理由并加以改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如微子、箕子之类。春秋初期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称“子”;到春秋中期以后,诸侯的卿就普遍称“子”;到春秋、战国之际,“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子、墨子之类。到战国时代,“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
——摘自杨宽《战国史》
(1)从春秋以前到战国,“子”的含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2)从“子”的含义变化中可透视出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文明”的概念,他指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构成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轴心时期。中国、希腊、印度时代是三个著名的轴心文明,代表了世界文化三个核心。……“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3)在第一个轴心时期,中国和希腊的政治体现走向各呈现出什么特点?
(4)在这一时期,中国和希腊都出现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景象。具体表现如何?各占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还是一个年轻人时,苏格拉底……从自然科学和宇宙哲学转向伦理学和逻辑学。……正如3个世纪后西塞罗所宣称的,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植入城市和人们的家里,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
——塔纳新《西方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苏格拉底对哲学所做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分)
材料二
(2)材料二的圣母像中,哪幅作品最有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说明你的判断理由。文艺复兴时期出现此类艺术作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文艺复兴相比较,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及思想特点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分析启蒙运动在世界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1)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
材料二
董仲舒 |
朱熹 |
“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夫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董仲舒、朱熹两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一句话概括他们基本思想的共同点。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哪些思想主张是服务于“专制主义”,哪些思想主张体现了以民为本?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广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的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行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