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常樊然并屿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二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下:
(一)对于学说……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怠难成立。
——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君》
材料三蔡先生主校以后,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一时人才云集,面目一新。像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都来到北大教书。李大钊、陈独秀和他们一起,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与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斗争,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顾颉刚《蔡元培先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述蔡元培的办学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办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2005年第2期《郑州大学学报》
材料二“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以上两种不同义利观的原因。

材料一李鸿章所办洋务,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二曰商务,其间有兴学堂派学生游学外国之事,大率皆为兵事起见,否则以供交涉翻译之用者也。海陆军事,是其生平全力所注也。盖彼以善战立功名,而其所以成功实由与西军杂处,亲睹其器械之利,取而用之,故事定之后,深有见夫中国之兵力,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故兢兢焉以此为重,其眼光不可谓不加寻常人一等,而其心力之瘁于此者,亦至矣。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
材料二北洋官场风气之坏,鸿章不能无责。盖察吏用人,渐重华饰,国藩贞朴之风稍替矣。……袁世凯杨士骧继督畿辅,踵事增华,北洋官场,风气日趋浮靡,皆号为宗法鸿章焉。
——苏同炳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对李鸿章的评价及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评价李鸿章的方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拿破仑的)利己心和幻想就是从这里开始冒头的,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出于对他业已取得的成就的信任而在这位伟人所从事的新事业中追随他。人们信赖他,服从他。可以说,人们忍受他的幻想,而阿谀奉承和易于受骗的人则甚至赞颂和吹捧他的幻想,把这种幻想当作他的最卓越的思想。……在此之前,这位伟人曾把他的卓越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为普遍的意图、共同的心愿服务;现在,他却要使公众的力量屈从于他的个人目的和欲望。起初,人们为此感到不安,随后,人们厌倦了;有一段时间,人们违心地、勉强地跟着他;接着,人们叫嚷和抱怨了;最后,人们同他分手了;于是这位伟人成了孤家寡人,从此垮台。所有那些只属于他自己的想法和图谋,所有他业绩中的纯粹个人的和独断专行的部分,也都跟着他一起垮台了。
一一(法国)基佐著《法国文明史》
请回答:
(1)拿破仑“业已取得的成就”有哪些?他所从事的“新事业”的本质是什么?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垮台”的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张之洞致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信(1901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张之洞政治主张的变化。
(2)分析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