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四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藉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
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
(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的历史。对此,马克思和斯塔夫里阿诺斯有着不同的观点。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认为,在文明的交汇中只有一种结果,就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征服和消灭”。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文明交汇中一定会出现文明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结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马克思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析;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结合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1)、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取得了重大外交成就,请写出其中的三例。
2)、中国哪一年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国又同亚洲和美洲的哪两个发达国家改善关系?写出这两国来华访问的领导人。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4)、新中国在外交上一贯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1896年,沙俄诱使中国政府与之签订《中俄密约》,迫使中国政府同意,让俄国的远东铁路从满洲里进入中国境内,再从绥芬河入俄境。这段在中国境内的铁路干线称中东路……沙俄政府被推翻后,美国为阻止日本乘机独享中东路利权,与法、英、日、意及中国联合共管远东铁路,包括中国境内的中东部。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詹天佑为维护中国路权做出怎样的努力?
美国人民称颂华盛顿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在美国人民心目中也是第一人”。请结合有过史实评述华盛顿一生的主要功绩。
结合史实评价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