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 D.中国“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 B.另起炉灶 | C.不结盟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不包括的是
A.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 B.促成了万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
C.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D.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
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A.开始战略反攻 | B.进行辽沈战役 | C.进行淮海战役 | D.进行平津战役 |
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
B.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 B.中华民国建立 |
C.抗日战争爆发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