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被称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甚至有“一切源于世博会”的说法。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既是对当今全球城市发展所遭遇共同问题的探讨,也是破解当今中国城市化难题的一次全球碰撞。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以“城市”为主题还是第一次。
材料一  1851年5月,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内,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在一幢被称为“水晶宫”的宏伟玻璃建筑内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万人在这里流连忘返,世界博览会由此诞生。1853年纽约世博会,附有安全装置的电梯首次亮相,并从此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上,贝尔发明的 “电话机”被认为是“最值得惊异的东西”,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也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但最引人瞩目的展品是一台重56吨的蒸汽机。1889年法国巴黎举办世博会,该届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是埃菲尔铁塔。
——摘编自世博网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分析19世纪50年代,英国举办首届世博会的条件有哪些?
材料二  1851年春天,在上海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偶然获悉了英国即将举办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的消息,他立即将自己所经营的 “荣记湖丝”打上12包,装船运往英国,湖丝在伦敦世博会上获了金奖,为中国在世博会的历史破题……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民正式参加,并建造国亭,展品仍为中国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工艺品,不外是古董、玉器、丝绸、瓷器、苏杭扇笔、宁波木器、笔墨等。作为中国展馆的一部分,中国村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有一座戏院,中国演员在表演京剧;一间佛殿,导游在为人们解释宗教仪式和教义的含义;一间茶室,中国的服务员现场表演茶道。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一个花园,在那里可以尽情享受东方美食……早在1893年,郑观应就第一次将强国富民的世博梦,寄予给了上海。郑观应认为: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摘编自乔兆红《百年演绎:中国博览会事业的嬗变》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中外展览品的不同点及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2010年4月13日上午,上海世博会的钧瓷礼品启运仪式在河南博物院举行,365件钧瓷珍品《瑞泽四海》——“世博鼎”“世博簋”,带着河南人民的祝福,从郑州启程前往上海。
——摘自《大河报》
(3)钧瓷在北宋时期最有可能产于哪种手工业?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形态还有哪几种?
材料四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辟为通商口岸后,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上海为例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5)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就将中国的世博梦寄予上海。请结合改革开放后的史实分析郑观应这一“寄予”如今变成现实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是江西婺源县水岚村少年詹庆良1949年9月23日的一则日记。对此推断合理的是

A.“三大邻国”有误,应为美苏居中调停
B.当时国共两党和谈,决定和平民主建国
C.作者身居乡村,获得外界信息迟滞有限
D.日记所载不符史实,当属作者主观臆造

下表为1894年、1914年的外国资本在华资本结构图表(单位:万元),据此可知

业别
年份
工业
交通业
商业
金融业
合计
1894年
2791
2615
9284
6680
21370
1914年
37690
64435
67968
14515
184608


A.1894年后因中国民族工业的萧条外国资本急剧膨胀
B.外国资本的扩张导致中国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一战前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扩张达到近代时期的最高峰
D.列强的在华投资中交通业和工业比重上升较快

“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B.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C.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D.通俗文化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普遍推广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州一而蜀次之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唐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加强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盐铁经营促进了扬州城市发展
D.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扬州经济的繁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