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部地区在我国历史和现代社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洪武时期湖北地区移民的迁入迁出分布示意图

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认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首先“填”的都是平原及丘陵区,而“湖广填四川”几乎是与“江西填湖广”同时发生的。
……江西在元末属于陈友谅的势力范围,即使在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其残余势力仍然对明政权构成威胁。因此,江西地区长期遭受着明朝统治者的“重赋”待遇。
材料二  ……过去5000年大概有3000年出头甚至更多,我们中国最精彩的故事在河南发生。我们已经有22个朝代在这里建都。随着我们国家最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们又看到了中国部地区加快复兴的前景……回往过去30年……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所有的资源都在流明。……打开国门之后,资本、技术、投资、贸易机会、人才各种要素向哪里转移?中国的沿海区域,首先是珠三角、然后是环渤海。我们今天中国沿海城市看到了和世界一流城市差不多的场景。过去五年一个非常清晰的现象是若干资源要素开始向中国内陆转移。画一路线图的话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内陆地区……
——郑州市副市长薛云伟《商业文明与城市变迁》(2009年12月6日)
材料三 多年来,中部成为国家宏观战略政策支持的边缘化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在“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面临日益困难的窘境。2001年,全国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首次出现东快、西次、中部居后的局面,中部塌陷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针对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
(1)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洪武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积极意义。
(2)九江是我国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分析其成为米市和茶市的自然条件。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曲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中所示的人与资源、环境、粮食的关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四者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分)
(3)图中反映的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此统计图对人地关系发展趋势的预测忽略了

A.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B.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C.资源的有限性
D.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阅读下列的图和材料,回答问题。(2O分)
材料1:北京时间2005年l月6日我国第13亿个小公民于6日零时2分诞生于北京妇产医院,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使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从197。年的33.43%。下降到2003年的12.41%。,自然增长率从25.83%。下降到6.01编。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二十世纪末把中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推迟四年到来。

材料2:2004年7月10日在武汉纪念“世界人口日”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在上海、大连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在中西部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等现象,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压力和传统工业调整涌现出大量再就业人口,另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却在闹“民工荒”。
材料3:上海市连续10年来人口呈负增长,2004年调整了部分计划生育政策,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夫妻生育第二胎,且取消了两胎的生育间隔,同时对终生不愿生育的夫妻不再奖励。
(l)从中国人口金字塔中看出,我国人口增长有三个明显的低谷,其中B低谷出现的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A低谷出现的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提及到“后人口转变时期”和我国“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这里的“后人口转变时期”是指___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其特点是。“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的出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会带来哪些问题?(6分)
(5)上海市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负增长
B.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失调
C.老龄人日增长快,社会福利压力大
D.社会经济发达,劳动力相对不足

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地区“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演变”开展了大量实地调查工作。研究发现: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在平原、河川地区,一般来讲,只有当人口增长到某一临界值,平原土地资源不足时,才开始向坡地、丘陵、山区发展。下列是他们调查的一些资料数据。分析这些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1六百余年来本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

时间(年)
人口(104人)
耕地(104hm2)
人均耕地(hm2/人)
1368
6.693
4.151
0.62
1403
6.661
4.245
0.637
1465
9.497
4.245
0.447
1736
21.599
7.481
0.346
1875
32.724
17.25
0.527
1911
29.157
18.466
0.633
1983
49.86
20.36
0.408
1996
54.63
22.07
0.404

表2本地区现有耕地分类状况(104hm2)


水田
水浇地
沟川地
平坡地
缓坡地
陡坡地
急坡地
其他
合计
河川阶地
0.01
0.1
1.12
0.22
0.28
0.01

0.37
2.11
丘陵沟壑

0.01
0.63
2.4
6.06
1.93
0.29
0.45
11.77
土石山区


0.41
1.21
2.9
2.26
1.27
0.14
8.19
小计
0.01
0.11
2.16
3.83
9.24
4.2
1.56
0.96
22.07

(1)该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貌类型来看,该地区主要是________;从耕地类型来看,该地区较为平缓的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沟川地、平坡地、缓坡地)约占整个耕地比重的____%。
(3)从土地开发的时间来看,该地区开始开垦丘陵陡坡地的时间约为()

A.1465一1736年 B.1736一1575年
C.1875一1911年 D.1911一1983年

(4)指出该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为改变这种局面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人口大国。2005年1月6日我国第13亿个公民在北京出生。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主张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表l)

耕地(公顷)
森林面积(公项)
淡水(立方米)
0.1
0.1
2000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表2)

人口(万)
面积(平方千米)
耕地(公项)
森林面积(公顷)
年径流总量(有效)(立方米)
8200
16万
920万
800万
2200亿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的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公顷。结合表1、表2及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l)目前该地区人口容量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未来20年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2)有人说:我国是人口大国,必然是人才强国,也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选择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空格内。

A.破坏生态平衡 B.土地退化
C.人均耕地减少 D.植被破坏

E.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F.毁林开荒
G.自然灾害频繁H.燃料需求增加

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