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建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谈到:“晓得是今天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 。“你是资本主义者吗?”“不是” 。“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那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   1946年~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示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2)材料二中记者为什么质问罗斯福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和“计划的优点”各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新华网快讯:据美联社2009年2月11日报道,美国和俄罗斯的两颗通信卫星10日在太空相撞,产生了大量太空垃圾,可能会对国际空间站造成威胁。科技给人类带来了……
材料一《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一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展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稳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又增加了4件。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三

材料四首先,我们将大规模改造公共建筑物,使之更加节能。其次,我们将对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最大规模投资,将创造数百万工作岗位,这将是五十年代建立高速公路网后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第三,新政府计划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并进行节能改造,在教室里安装新电脑设备。
——2008年12月6日奥巴马发表讲话阐述经济振兴计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此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指出从图一到图二交通工具在动力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指出当时这种新能源的应用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4)材料四中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振兴计划” 与罗斯福新政所不同,你认为他更加关注的是什么?请分析其原因。

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结合两派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来论证你的判断。

第一组
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第二组
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第三组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阅读下列材料(共10分)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许多人认为振兴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方法,张謇甚至把实业称之为“富强之大本”。试分析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原因,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有关史实,评论“实业救国”的主张和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共17分)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摘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摘自中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对外开放在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各具有什么特点?
(2)分析各自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变化产生的影响,并据此谈谈你对开放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