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分】二十世纪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主要体现在美国、日本、中国的关系上,而美国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是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1915年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1918年换文于后,在这种情况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华盛顿会议)经过两个半月的讨价还价,中国获得的成果有:修改关税率,从现行的名义5%,改为实值税率5%。其后,在一个特别委员会认可下,中国开征附加税。日本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之第五款,即废除此条中实际要把中国变成日本保护国的各项要求。日本同时放弃其它一些特惠权。实际是由“九国公约”取代日中双方原订之“二十一条”。英国放弃了威海租借地。法国同意归还广州湾租借地。特别是在山东问题上,按中日双方《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日本将胶州湾德国原租借地交还中国,日本军队撤出山东;日本将胶济铁路交还中国……按协定日本于1922年12月10日向中国移交了胶济铁路。
——《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的教训》
(1)材料一中,在巴黎和会上美国对山东问题持何态度?巴黎和会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
(2)依据材料一简要归纳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争得的权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中国为什么能够争得这些权益?
材料二: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击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应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西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为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借口。”
(3)材料二中,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来什么事件使美国卷进了世界大战?用史实说明该事件发生后,美国对日本和中国政策的调整情况。(5分)
材料三: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即远东军事包围圈)“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指台湾)”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
——《二十世纪美国史》
(4)为实现材料三中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和日本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5)以上材料反映了美国处理与中国和日本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四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6分)
(3)结合三四材料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4分)
(4)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真实意图。(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如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三
图13 北魏文官汉服俑图14 汉人胡食图
(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变法持怎样的看法?结合史实说明张之洞的观点
民主政治是人类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孕育出来的一种制度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1和图2,完成下列表格。(根据相应序号填在答题卡上)
英国 |
美国 |
||
国家体制 |
政体形式 |
① |
联邦共和制 |
政体特点 |
议会权力至上, 君主统而不治。 |
② |
|
国家元首 |
产生方式 |
③ |
选举 |
国家政府 |
政府首脑 |
首相 |
④ |
对谁负责 |
议会 |
总统 |
(2).1912年,中国出现了一部重要的法律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法律文件颁布的背景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施行。这部宪法是在什么背景下颁布的?它所规定的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为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各有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进士科得之艰难,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诗云。—— (唐)李肇《国史补》
材料三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1)据材料一的图6、图7及所学知识分别说出中国元朝和罗马帝国管理庞大帝国的方式,并说明各自的影响。(6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你如何认识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 (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此后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理论有何创新?写出其成功实践。(3分)
(1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依据相关史实,回答问题。
(1)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两幅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什么?(2分)
图1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图2 北约华约对峙图
(2)下列材料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2分)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6分)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示意图不结盟运动标志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当前,国际形势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