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各有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唐)赵嘏进士科得之艰难,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诗云。 —— (唐)李肇《国史补》
材料三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1)据材料一的图6、图7及所学知识分别说出中国元朝和罗马帝国管理庞大帝国的方式,并说明各自的影响。(6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你如何认识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 (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此后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理论有何创新?写出其成功实践。(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
——《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木战争的宣言”·……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中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目界线。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们和官吏们更加无能,俄国的严重的弱点,过去外界所没想像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人民的英国史》
请回答:
(1)《人民的英国史》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克里木战争的结果怎样?对俄国将产生哪些影响?
(3)通过材料了分析,俄国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国际联盟之宗旨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正、公开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2、从1934年开始,意大利军队不断在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挑衅,导致流血冲突。1935年1月3日,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理事会控诉……10月7日,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家,10月19日,国联宣布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和财政制裁……制裁的物品中没有包括石油……墨索里尼事后对希特勒说:"如果国际联盟对意大利的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我一周后只要退出埃塞俄比亚"。--《世界史纲》
材料3、联合国之宗旨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依照和平方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的国际争端和情势。……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
--《联合国宪章》
(1)建立国际联盟是哪位政治家在哪份文件中提出的?依据材料1,说明国际联盟成立时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怎样的愿望?
(2)材料2中,国际联盟对意大利制裁没有包括石油,隐含的原因是什么?这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3)材料1与材料3联合国宗旨与国际联盟的宗旨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世界怎样的一种趋势?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唐朝的文化繁荣局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出现这种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当时统治者为文化繁荣做出了哪些努力?
(3)说说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①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
②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③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夏州都督窦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生变,犯我王略。莫若因其破亡之余,施以望外之恩,假以王候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水保边塞。”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魏徽以为:“突阙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藩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后二十余年,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鉴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阙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普民。选其酋长,使人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窦静与魏微在对待“降唐者”的安置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其理由分别是什么?
(2)温彦搏与上述人物的主张又有什么不同?其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句)
(3)对于上述人物对待少数民族问题的不同主张应如何正确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