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古今中外,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都有过许多思考与实践。
材料一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二  狄更斯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前所未有的一场可怕的大火。……。
——《现代快报》2011年8月14日《伦敦与巴黎骚乱对比》
材料三  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
(1)在20世纪20年代的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就民生方面提出了哪些有利于发展和谐社会的思想?你是否赞同材料一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的“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主张?请简要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试列举该流派2个其他代表作品。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党在21世纪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上所做的重要努力及解决的问题。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王国维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贡献,是从研究王亥之名始。……王国维将“王亥”二字定为人名,这个人名为不少古书所传写,且有不同写法,经发现了甲骨文已有的写法,就可以用之校定古书了。再深入一步,王国维又考定《史记》关于殷商世系的文字,不过是“传闻”或“假想”,这次却得到了证明。这不但说明了甲骨文的发现“使世人知殷墟遗物之有裨于经史二学者有如斯也”,反过来又证明了《史记》关于这问题记载的科学性。
——摘自《国学大师丛书国学研究的历史性贡献》
材料二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之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摘自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材料三启超以为先生盖情感最丰富而情操最严正之人也。于何见之,于其所为诗词及诸文学批评中见之,与其所以处朋友师弟间见之。充不屑不洁之量,不愿与虚伪恶浊之流同立于此世,一死焉而清刚之气乃永在天壤。夫屈原纵不投泊罗,亦不过更郁邑侘傺(抑郁失意)十数年极矣,屈原自沈,我全民族意识上之屈原,曾沈乎哉?
——摘自梁启超《国学论丛王静安先生纪念专号序》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王国维(字静安)的治学思想。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国维体现的人格特质,试分析这种人格特质形成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并退还家,用崇《孝经》”;“佛生西域寄传东夏.原其风教殊乖中国,……既非正教所以废之”;“佛图遍海内,士女为僧尼者十六七,縻费公私岁以巨万”;“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北周武帝不顾世俗偏见,从公元574年到578年,他下令“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遣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摘编自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材料三北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很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指北齐),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灭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周武帝灭佛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北周武帝灭佛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7世纪初,欧洲人就开始有组织地向北美移民。但在十七八世纪,由于自然条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移民的规模还不很大。美国独立后的最初几十年,尽管迫切需要劳动力,对外来移民基本上持欢迎态度,但当权者对大量移民的涌入还有疑虑。在约翰·亚当斯任总统期间(1797—1801年),美国政府颁布针对外国移民的法律,对移民的活动和归化实行限制。1784—1793年间,每年到美国的移民不多于4000人,1794年1万人。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对不列颠群岛和大陆进行封锁,英国以海上封锁作答。英法实行的政策阻碍了欧洲向美洲的移民。
材料二 1830~1850年美国人口动态表

材料三当代国际移民一般都是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从农业地区向工业地区流动。19世纪上半叶,英、法等国移民却是从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向发展水平低于自己的国家流动,这是由美国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潜力大、人口稀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这一特殊情况决定的。同时,当时的欧洲人认为,移民对欧洲至少有三大好处:扩大欧洲商品市场;缓和人口过剩的负担;促进对外投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章辉《欧洲移民与美国的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在美国独立后的最初几十年间影响欧洲向美国移民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出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怎样的人口发展特点?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这一时期美国移民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移民在美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谕大臣……又日:“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利税、利润)人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
——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拆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翔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了弹压、稽查。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四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效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四,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
《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一百年前,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几乎亡国,国父领导革命,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向人民许下富强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历史只有朝代的更替,人民不能当家做主。“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民主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社会贫富悬殊,文盲遍地。“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均富与教育的承诺。
——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纪念辛亥革命九十九周年讲话》
材料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
“老爷”、“大人”,不许府属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教科书
材料五 皇帝………加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
⑴上述两则材料表明《申报》对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
(2)马英九在讲话中称“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人民许下一系列承诺,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孙中山一生是如何实践这些承诺的?
(3)根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剪辫运动”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要采取剪辫子、改称呼、禁缠足等移风易俗的措施?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是怎样“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