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 |
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
分类 年份 |
工农业 总产值 |
国家财政 收入 |
国民收入 总额 |
工业固定 资产 |
农业 总产值 |
粮食 产量 |
棉花 产量 |
1956年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966年 |
约200% |
194.4% |
近180% |
300% |
124% |
111% |
161.7% |
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有效调整和整顿
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某宪法序言:“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该宪法应是()
A.1954年宪法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1982年宪法 |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大公报》载:“顾客清晨等候店铺开门……百货营业额较平时增加了3到4倍,甚至10多倍。南京路四大货物种类已残缺不全。……清晨五时,中央银行已是人山人海,估计有十万人。”这表明()
①上海经济发达,社会购买力强
②货币贬值,出现抢购和挤兑风潮
③经济前景暗淡,人心浮动
④物价下跌,人们纷纷抢购商品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议 |
B.目的是为赢得抗战的胜利积聚力量 |
C.说明中国开始引进现代企业制度 |
D.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时间观念的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
A.服饰的中西合璧 | B.报刊的创办 |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