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材料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1)依据材料,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一观点。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改革要成功应具备哪些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太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材料三 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宗旨。……中国早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胡锦涛在法国国民议会的演讲 (2004年1月27日)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
朝鲜;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
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
原因;归纳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四,回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原因。(6分)
(4)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的贡献。(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尼克松说:“……二、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自由,或威胁我们认为其生存关系是美国安全检查国家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三、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的、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他还说:“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材料三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它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
——战后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
(2)材料二中“某个核大国”是指哪个国家?“非常巨大的变化”是指什么?
(3)对比材料一、二,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不同?
(4)材料三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表明美国的政策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变化?
(5)指出三则材料在本质上的相同点。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这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共13分)
材料一 有人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

材料二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如村干部坐
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材料三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观点产生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
(3)材料三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共23分)
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l一1911
300
5600
31
510
191一1919
600
13000
75
1625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4)读材料三,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住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艾,少私义则套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彼,重徒则死处而无二虑。舍奉而事末则不夸。不夸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柬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徒,轻迁徙,则国家有惠,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清乾隆十九年江浙盐运使司发给黔县商人的运销执照


材料三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苏州风俗考》
史料一作者主张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材料说明该作者的理由。
史料二指出了清政府怎样的工商业政策?
史料三反映出当时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史料一、二与史料三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