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材料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1)依据材料,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一观点。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改革要成功应具备哪些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说:“……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也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生活时代的特点。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通商口岸特别是内地通商口岸大量增设,为外国资本打开了倾销工业品的新市场和掠夺农产品与土特产品的新区域。轮船和铁路运输发展,形成新的交通运输网,缩短了内地农村到通商口岸的运输距离和时间,降低了运输费用。新式工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大豆、桐油、芝麻等农产品的工业用途和销售市场扩大。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增长情况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87.4
111.4
127.9
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65.3
80.7
102.1
117.5

建国初期,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人民政府将疏通工农产品流通渠道、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措施。打开农村土特产品销路以疏通流通渠道。
同时,收集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信息,带工业品下乡,打开工业品的农村市场。由此促进了农副业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由此获得了原料和销路。这对刺激工商业恢复、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根据材料二,概括促使19世纪末中国农业生产发生变化的因素,并说明上述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比较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异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农民购买力增强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意义。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议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讲到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1906年)
材料四 (见下图)

图一图二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不同特点,并指出汉朝法律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皇帝制度的态度(不得摘抄原文)。我国的皇帝制度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废止的?
(4)材料四所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两个文件各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作用?
综上,你得到什么重要认识?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通商口岸特别是内地通商口岸大量增设,为外国资本打开了倾销工业品的新市场和掠夺农产品与土特产品的新区域。轮船和铁路运输发展,形成新的交通运输网,缩短了内地农村到通商口岸的运输距离和时间,降低了运输费用。新式工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大豆、桐油、芝麻等农产品的工业用途和销售市场扩大。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增长情况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87.4
111.4
127.9
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65.3
80.7
102.1
117.5

建国初期,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人民政府将疏通工农产品流通渠道、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措施。打开农村土特产品销路以疏通流通渠道。
同时,收集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信息,带工业品下乡,打开工业品的农村市场。由此促进了农副业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由此获得了原料和销路。这对刺激工商业恢复、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根据材料二,概括促使19世纪末中国农业生产发生变化的因素,并说明上述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比较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异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农民购买力增强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意义。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议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讲到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1906年)
材料四 (见下图)

图一图二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不同特点,并指出汉朝法律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皇帝制度的态度(不得摘抄原文)。我国的皇帝制度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废止的?
(4)材料四所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两个文件各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作用?
综上,你得到什么重要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