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书 何 易 于
孙 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 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 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②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③,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 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绵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是。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 曰:“传符④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交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⑤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注】①筦,同“管”。榷筦,指对某些物资实行专卖管理。②刬:同“铲”。③常赋:指按规定要交纳的赋税,与临时增收的苛捐杂税相对。④传符:古代官员、使者外出,按品级给券由各地驿站供应食宿、车马。⑤膺命:承受皇帝诏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夺:丧失,耽误。 |
B.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厚:增加。 |
C.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 视:和……一样。 |
D.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道:道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以易于挺身为民
以勇气闻于诸侯
B 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
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D为指白枉直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易于亲为刺史挽舟,是对刺史不理政务、游春扰民的否定与谴责,不卑不亢的回答显示了他的人品、智慧和勇气。纵火焚诏一事则显示了他的刚正与爱民。 |
B.本文还概述了何易于助民治丧、尊老问政、立遣竞民、为政简约等情况,使人物形象更趋完整、丰满。 |
C.邑民责问孙樵何易于“考止中上”的原因,听了孙樵的解释,邑民心悦诚服,微笑着离去。 |
D.本文详略交叉,虚实相应,事理相连,情理相生,将一个普通县令的政绩、遭遇放到全国官吏的横断面上来考察,放到漫漫历史长河中来评述,平实朴素而又举重若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2)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故《春秋》‘王者无外’。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正二国废,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④,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有删节)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xū,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③传:zhuàn,凭证。④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徐偃使行风俗行:巡察 |
B.臣宜被坚执锐被:披、穿 |
C.不足以亢一方之任亢:对抗 |
D.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羁:束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②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B.①为复传,还当以合符②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
C.①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
D.①军无横草之功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年少时以口才好、知识广博而闻名,正因为他通晓《春秋》,才能发现徐偃解经的破绽,同时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
B.徐偃出使外国时,假托皇帝的命令,独断专行,事发后对张汤的弹劾巧言狡辩。终军审理此案,接连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最终承认自己有罪该死。 |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出谋划策,趋吉避凶。 |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可是由于南越宰相吕嘉不愿意归顺汉朝,出动军队杀害南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不幸遇难。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2)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 分,共 15 分)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徒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北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②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率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千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列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B.及项梁之薛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
C.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
D.度吾所能行为之 |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信任和富贵 |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
D.以尊卑次起上寿 |
按照地位高低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帝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②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③惟大丞相魏国公[1]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2],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④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⑤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⑥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1]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2]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下列句子中,划线文言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穷:贫穷,缺少钱粮 |
B.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易:随便,轻易 |
C.世有令德,为时名卿令:美好的 |
D.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道:规律,道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余船以次俱进 |
C.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D.而其志岂易量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下列各句中,与“若季子不礼于其嫂”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A.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 B.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
C.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 | D.买臣见弃于其妻 |
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因为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之美。 |
B.开篇四句,即揭示了全文大意。《史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昼锦”之说就来源于此。“富贵而归故乡”正如同当昼衣锦。 |
C.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第一、二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第三段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第四、五两段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
D.全文词藻丰赡,意蕴深厚;既有精当的议论,也不乏鲜明的形象;说理生动透辟,行文舒展酣畅,无怪乎古人盛赞:“天下文章,莫大于斯。” |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至 于 临 大 事 决 大 议 垂 绅 正 笏 不 动 声 色 而 措 天 下 于 泰 山 之 安 可 谓 社 稷 之 臣 矣 其 丰 功 盛 烈 所 以 铭 彝 鼎 而 被 弦 歌 者 乃 邦 家 之 光 非 闾 里 之 荣 也。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②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佳胤令滑。巨盗任敬、高章伪称锦衣使来谒,直入堂阶,北向立。公心怪之,判案如故。敬厉声曰:“此何时,大尹犹倨见使臣乎?”公稍动容,避席迓之。敬曰:“身奉旨,不得揖也。”公曰:“旨逮我乎?”命设香案。敬附耳曰:“非逮公,欲没耿主事家耳。”时有滑人耿随朝任户曹,坐草场火系狱。
公意颇疑,遂延入后堂。敬扣公左手,章拥背,同入室坐炕上。敬掀髯笑曰:“公不知我耶?我坝上来,闻公帑①有万金,愿以相借。”遂与章共出匕首,置公颈。公不为动,从容语曰:“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即不匕首,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且尔既称朝使,奈何自露本相?使人窥之,非尔利也。”贼以为然,遂袖匕首。
公曰:“滑小邑,安得多金?”敬出札记如数,公不复辩,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后覆开谕久之,曰:“吾党五人,当予五千金。”公谢曰:“幸甚,但尔两人橐中能装此耶?抑何策出此官舍也?”贼曰:“公虑良是。当为我具大车一乘,载金其上,仍械公如诏逮故事,不许一人从,从即先刺公。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公曰:“逮我昼行,邑人必困尔,即刺我何益?不若夜行便。”二贼相顾称善。公又曰:“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邑中多富民,愿如数贷之。既不累吾官,尔亦安枕。”二贼益善公计。
公属章传语召吏刘相来。相者,心计人也。相至,公谬语曰:“吾不幸遭意外事,若逮去,死无日矣。今锦衣公有大气力,能免我,心甚德之,吾欲具五千金为寿。”相吐舌曰:“安得办此?”公蹑相足曰:“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吾令汝为贷。”遂取纸笔书某上户若干、某中户若干,共九人,符五千金数。九人,素善捕盗者。公又语相曰:“天使在,九人者宜盛服谒见,勿以贷故作窭人状。”相会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而先饮啖以示不疑。且戒二贼勿多饮,贼益信之。酒半,曩所招九人各鲜衣为富客,以纸裹铁器,手捧之,陆续门外,谬云:“贷金已至,但贫不能如数。”作哀祈状。二贼闻金至,且睹来者豪状,不复致疑。公呼天平来,又嫌几小,索库中长几,横之后堂,二僚亦至。公与敬隔几为宾主,而章不离公左右,公乃持砝码语章曰:“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敬起扑公不及,自刭厨下;生缚章,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亟捕之,已亡命入京矣。为上状,缇帅陆炳尽捕诛之。(选自明代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帑:tǎng ,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尹犹倨见使臣乎倨:傲慢 |
B.当为我具大车一乘具:准备 |
C.坐草场火系狱系:牵累 |
D.九人,素善捕盗者素:向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②輮以为轮 |
B.①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C.①吾令汝为贷②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
D.①公乃持砝码语章曰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佳胤智谋的一组是()
①公心怪之,判案如故。 ②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 ③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
④相吐舌曰:“安得办此?”⑤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
⑥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佳胤任滑县县令时,两个自称锦衣使的强盗突然直入公堂,张佳胤虽然心生疑问,但一时难辨真假,于是判案如故。 |
B.正当张佳胤疑心渐重时,两个强盗凶相毕露,此时张佳胤对面危难所表现出的从容镇定和过人胆识,成为他智擒强盗的重要前提。 |
C.张佳胤的计谋主要分两步完成:一是设计叫来了刘相这个关键人物,并暗示刘相成功找来了帮手,二是创造条件使自己的身体摆脱控制。 |
D.为了增加话语合理性,使强盗更加相信自己,张佳胤不忘“人总会考虑自己利益”这一常识,时时处处只站在对方的利益上来说服对方。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
(2)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
(3)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
孝惠帝元年,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厚币请之币:礼物 | B.告舍人趣治行治:整理 |
C.参去,属其后相曰属:嘱咐 | D.从吏幸相国召按之幸:幸运 |
下列能直接说明曹参采用“清静无为”的管理办法的一组是
①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②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
③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
④惠帝怪相国不治事。
⑤择郡国吏木拙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垂相史。
⑥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如何治理齐国,曹参采用黄老之术而不采用儒家的办法。 |
B.曹参和萧何在沛县时,关系不错,分别为将相时却关系不好,但都很敬重对方的才能。 |
C.曹参常常把那些要来提建议的官员灌醉,也不惩罚那些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官吏。 |
D.惠帝责怪曹参办事情不认真,于是免了曹参的职位,曹参只当了三年的相国。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
(2)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