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民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男子            孙中山           旧式婚礼           文明婚礼
(1)观察图片,可知清末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习俗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报纸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
           
《申报》            维新运动中的报刊         革命派创办的报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并说明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清代全史》
依据材料,提取至少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内在联系予以说明。
(所指出的历史信息明确清楚;内在联系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民日报》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2:某一历史时期的图片“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3: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的一段花鼓词
材料4: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具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从中能吸取哪些教训?(10分)
(2)与材料3相比,材料4中的凤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3)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对经济建设的哪些启示?(4分)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荣氏兄弟(荣敬,德生)抓住时机,向面粉业大举投资。1914年——1919年,茂新,福新厂的生产能力激增,其面粉不仅畅销我国北方各省,而且远销英法及东南亚各国……在棉纺业方面,1915年荣氏兄弟创办办申新纱厂
——《荣氏兄弟的创业思想》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2)材料四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3)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原因?
(4)据材料五回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行业是什么?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几代中华儿女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早期部分民族工业简表

材料二据统计,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资本经济仅占整个国民经济的2%,而封建经济则占到90%。……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国机器采矿的75%,日本资本控制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94%。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毛泽东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过:“有4个人不能忘记。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注:张謇,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中状元,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救国之路);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材料四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五“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早期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2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近代民族工业的什么特点?
(3)为什么材料三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你对张謇考中状元弃官不做而去办实业的举动有何感想?
(4)据材料四,归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5)据材料五指出,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