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目前,H1N1流感传染非常快,H1N1流感疫苗是预防甲流的最好方法,而H1N1甲流疫苗的研制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减毒处理H1N1流感病毒;第二阶段接种经减毒处理的H1N1流感病毒的蛋白质;第三阶段运用生物技术成功生产DNA疫苗,请运用生物学知识回答:
(1)H1N1流感病毒RNA在             酶作用下合成DNA。
(2)合成的DNA运用PCR扩增技术获得更多的DNA,请简述PCR的过程。
(3)DNA在            酶作用下获得病毒基因,此酶的作用是                   
                                      ,并在           酶作用下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即DNA疫苗)。注入人体细胞后,即可产生具有免疫性质的蛋白质,该步骤相当于基因工程中的              步骤。
(4)DNA疫苗提高人体免疫力过程中包括哪几阶段?
(5)DNA疫苗是否产生对人体不利的影响?为什么?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大米是我国人民的主食,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稻田生态系统的研究是农业研究的重要方面。
(1)若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2)如在适当时间将鸭(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引入稻田,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控制有害生物密度采取的措施中,应用的生态工程原理有
(3)近年来,国内多个省份出产的稻米被查出镉超标,“镉米危机”的出现,再次敲响土壤污染警钟。图一表示土壤中镉化物严重污染地区,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的实验流程;图二表示两种植物对土壤中镉化物吸收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干物质燃烧的气化温度。已知镉化物的气化温度为420℃。请回答:

①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②研究表明,某些植物能促使吸收来的重金属与纤维素、果胶、有机酸等结合而分别沉积到细胞壁和液泡等处,并依靠(细胞结构)的功能,使污染物与体内的敏感分子或部位隔离,不干扰正常的细胞代谢。对栽培的此类植物要及时收割,以避免植物体内的重金属通过等途径重返土壤中。
③两种植物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直接原因是根细胞膜上。治理并回收镉化物适宜选择植物,理由是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下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
(2)经过八代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_________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

人类“软骨发育不全”的致病基因是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D,且致病基因纯合的个体在胎儿期死亡;人类“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E、e)控制。下图是一个家系图(Ⅱ-5和Ⅱ-6是双胞胎姐弟)。请回答(不考虑基因突变):

(1)基因(填E或e)是“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致病基因;Ⅱ5可能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Ⅲ9的致病基因来自于第Ⅰ代的号个体。
(2)Ⅱ8是Ⅱ7的姐姐,尚未检测其基因型,据图推测Ⅱ8是杂合子的概率是
(3)DNA探针可用于检测家系成员的基因型,方法和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在适当时抽取羊水,采用图二所示的方法可诊断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这是因为羊水中含有细胞。
②PCR扩增DNA时获得单链模板的方式是
③图二结果A中的杂交斑是由哪两种单链形成的?。若检测图一中Ⅰ2的基因型,检测的结果是图二所示的结果(填:A/B/C)。

苦马豆素(SW)最早是从植物灰苦马豆中分离获得,为了研究SW是否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如下:

①取小鼠肝癌Hepal-6细胞。
②制成单细胞悬液,等量接种于多孔板,加入等量培养液,每组设5个平行孔。
③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
④加入等量不同浓度的SW溶液,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⑤分别在24 h、48 h、72 h时吸取培养液,观察记录结果,得到不同浓度的SW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曲线如图所示。
⑥将培养48h的培养液离心,细胞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记录正常细胞和凋亡细胞的数目,并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量状况,汇总统计结果如下表。
培养48h后细胞数目及凋亡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状况

SW(μg/ml)
癌细胞数目
凋亡细胞数目
Bax蛋白
Bcl-2蛋白
2
+
++++
++++
+
1
++
+++
+++
++
0.5
+++
++
++
+++
0
++++
+
+
++++

注:“+”的数量表示相对值的大小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首先将小鼠肝癌Hepal-6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的目的是。培养箱中要有适量的无菌空气,原因是。肝癌细胞悬液中细胞有悬浮生长的特征,可能的原因是
(2)实验中利用多孔板培养时,每组设置5个平行孔同时进行培养,计数后统计平均值是为了
(3)分析图中曲线可知,SW对肝癌Hepal-6细胞的作用效果是:①
;②
(4)表中结果说明SW可以诱发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从分子水平上分析,SW可能是导致癌细胞内的合成量增加。

某科研小组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情况,设计了由透明的玻璃罩构成的小室(如图A所示)。

(1)将该装置放在自然环境下,测定夏季一昼夜小室内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变化,得到如图B所示曲线,那么影响小室内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图中e点时氧气释放速率降低的原因是
(2)若0时开始实验,初始液滴位置为0,之后观察到A装置中液滴的位置如图所示,那么产生此结果的原因是。装置刻度管中液滴移到最右点是在一天中的________点。
(3)如果要测定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的速率,该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单位时间内,实验组读数为M,对照组读数为N,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的速率可表示为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