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密集到基层调研,入社区,进厂矿,到学校,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审时度势,沉着应对,作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决策。切实推行从教育、医疗、住房到就业、社保、收入,民生议题众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强化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一系列民生政策措施。而把低收入群体成为民生政策关注的“重中之重”。民生“新政”,给亿万群众带来了浓浓暖意,温暖了2009。 “2010年党和政府再次发出了强烈信号,“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必须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人们有理由相信,新的一年里,随着更多的民生举措推出,更多的人将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关注民生问题?(8分)
日本地震“冲击波”影响了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云集北京的中外学者向日本遇难者致哀的同时,也对日本地震造成的“经济冲击波”各抒己见。中国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说,从短期看,地震会令日本经济放缓甚至重新出现负增长;从中期看,抗震救灾会增加需求,拉动日本经济增长;从长期看,地震加剧了日本的财政负担。这对负债水平已经很高的日本来说,是不利的。
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观点
材料一:“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大约1亿人。他们希望融入城市和社会,渴望认同,追求梦想。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介入带着浓厚的乡土文化特点,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活力,将会成为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
(1)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农民工为什么能够成为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
材料二:2011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竭力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两岸应积极面向未来,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平等协商,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新问题。
(2)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材料三:由国家汉办(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汉字五千年”主题演出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举行。这次“汉字五千年”的巡演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澳大利亚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情,为加强中澳教育和文化交流、增进两国友谊添砖加瓦。
(3)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谈谈中澳进行文化交流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超级女声》《非诚勿扰》等电视娱乐节目越做越多,越多越火,丰富了荧屏,带来了欢乐。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追求收视率,不少娱乐节目低俗化的倾向十分明显。低俗化的结果,就是丧失电视节目的文化本性。
(1)材料反映了当前文化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就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现象设计几条合理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