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对上述办事方式,其哲学启示为 (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可取的 | B.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不可取的 |
C.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是可取的 | D.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是不可取的 |
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
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
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反之,面积越小。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量变与质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事物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几年前,在苏州出现了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老师身着对襟束带长袍为学生讲解经文。教育专家指出,,对于“私塾”,人们需要一种扬弃的态度。这种“扬弃”是指
A.先否定,后肯定 | B.克服其过时的消极的东西 |
C.既肯定,又否定 | D.保留其原有的一切东两 |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A.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 B.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C.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D.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
下列古诗句中,与“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中蕴含的哲理不相一致的是
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B.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
C.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 | D.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