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果与中国现代作家
钱林森
法兰西杰出的传记大师莫洛亚在给雨果写传时,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时间可以淹没大海,但淹没不了高峰。”雨果这位“在文学上雄踞时空的王者”,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领域里难以超越也不能淹没的高峰。
中国作家结识雨果已经近一百年。当伟大的雨果以其壮丽风采开辟着一个理想的正义世界的时候,当他以浪漫主义的狂飙之势席卷风云变幻的欧罗巴的时候,中国还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尚未向世界打开广泛的视听。雨果进入中国,那是“五四”运动蓄势待发、新文化火炬即将照亮黑暗中国的时候,将他引入国门的正是高举“五四”新文学火把的先驱鲁迅,那是历史的遇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前,鲁迅就在中国“荒寒”的文坛“求新声于异邦”,对“立国”“立人”与“立文”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呼唤。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奠基者,他接纳外国文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改良人生,振奋民族精神。这是他在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大交汇过程中获得的现代意义上的价值取向,也是他着眼于文学艺术与民族盛衰关系的总体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唯有通过文学艺术才能真正疗治弱国子民的灵魂,振奋民族精神。由这一基点出发,鲁迅在世界艺术之林里,广为求索。鲁迅于1903 年,通过日文率先翻译了大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片段《哀尘》,从这位西方文学上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手里接过火种,来温热、唤醒尚在黑夜中沉睡的国民。雨果在这篇作品中所反映的异国人生的苦悲,无疑使年轻的鲁迅产生了感同身受的联想与共鸣。雨果书中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他们的辛酸、他们的挣扎,以及善战胜恶、理想穿透现实的“摩罗”(浪漫)精神,让鲁迅照见“吾国吾民”的身影,契合了这位中国文学青年的期待视野。由鲁迅开始的与雨果的初访和对话开辟了中法文学交流新篇章。
考察中国作家走向雨果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更看重小说家雨果,而非大诗人雨果,或戏剧家雨果。中国作家和广大读者更亲近小说家雨果,那是因为他在其小说巨构中,以浪漫主义博大的胸怀与高远的思想境界,艺术地再现了不仅西方,而且东方都面对的这些重大社会课题:专制与人权,法律与公理,贫与富,革命与人道。这不仅使西方人,而且也使东方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雨果的小说不仅提出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命题,而且激荡着深刻动人的人性和人民性,具有永恒的意义。
中国现代作家对雨果的受纳是色彩异呈的。小说家茅盾喜爱雨果作品是因为作者“歌颂的诅咒的正是我们所歌颂的诅咒的”;诗人郭沫若,吸引他的是雨果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女作家冰心读雨果的作品,从中找到了她所一直欣赏的“爱的哲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巨匠巴金也是深受雨果影响的作家之一,读巴金的作品,我们也时时能感受到那些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彩。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现代作家是沿着鲁迅所开拓的路径,注重于精神层面和人格力量的吸取来接受雨果亲近雨果的。
21世纪的人们,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仍然需要他的歌唱,需要他的精神,这位“雄踞时空的王者”,这个不可淹没的高峰!下列叙述,不属于鲁迅将雨果介绍到中国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蓄势待发的时候,鲁迅在中国“荒寒”的文坛“求新声于异邦”,对“立国”“立人”与“立文”进行独立的探索。 |
B.雨果的思想正好契合了鲁迅在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大交汇过程中认定的“改良人生,振奋民族精神”这种价值取向。 |
C.鲁迅率先翻译了大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片段《哀尘》,由他开始的与雨果的对话开辟了中法文学交流新篇章。 |
D.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尚在黑夜中沉睡,雨果作品所反映的异国苦悲的人生和善良的灵魂等,与中国国民的状况相似。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作家不看重诗人、戏剧家雨果,只看重有博大胸怀与高远境界的小说家雨果。 |
B.雨果在进入中国之前,就以其浪漫主义的文风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
C.巴金深受雨果的影响,在其作品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彩。 |
D.以鲁迅为先导的中国现代作家注重从精神层面和人格力量方面来接受、亲近雨果。 |
为什么说雨果是“雄踞时空的王者”,请概括作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无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是政府为了从民间选拔人才而设立的。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而言,科学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的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越南科举的废除还在中国之后。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接触到科举取士制度,并通过游记把它介绍到了欧洲。在18世纪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19世纪中至末期确定的公务员取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应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来招录,后来这一方法渐渐成为欧美各国依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的考试原则与方式和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上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这样不但大大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做官“寒门”出身的人。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百倍”,同时也被“紧锁笼中”。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并培养了大量人才,1300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为进士的,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考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到中国时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的。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一般人出于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此也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
科举造成恶劣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考试的内容与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付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束缚,无论是创造能力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变成了只是为了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在文学创作上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其他方面的杰出人才。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规定科举考试内容。
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了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的五权分立,当中设的“考试院”便是源自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高考中看到。例如分省录取,将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都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选自《百科全书》,有删改)下列对“(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开、公开的方法,所以东亚的日本、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甚至越南科举的废除还在中国之后。 |
B.隋唐以后的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无不受科举的影响,就是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
C.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接触到了科举制度,他们用游记的形式把它介绍到了西方,形成了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
D.英国吸纳了中国科举的优点后,在19世纪中至末期确定了公务员取用方法,这一方法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参加科考是为了实现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因为“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
B.中国的科举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 |
C.利玛窦到中国时,科考已经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他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都是有识之士。 |
D.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并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巩固政权,维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证明,科举与其他选材制度相比要更加公平、公正,世袭和举荐制度下不会出现难得的人才。 |
B.明清时期,寒门学子如能“一登龙门”,就能“身价百倍”,政府也达到了笼络、控制读书的人的目的。 |
C.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导致科举限制了人才的出路。 |
D.一些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的做法在今天高考中仍然得以保留,由此可以看出科举的先进性。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觉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人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曾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吐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着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
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作者说:“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从语言的角度,对本文加以鉴赏。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不少于两个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卫·沙博诺在哈佛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领导一支国际天文研究团队,寻找类地行星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最近,沙博诺的团队发现了一颗类地行星,他们将这颗行星暂时命名为GJ1214b。
GJ1214b类地行星距离地球40光年,表面四分之三都被深海覆盖。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阳系外发现饱含液态水的行星。GJ1214b上充满灼热而浓厚的水蒸气,常年190摄氏度的高温,这样的环境也许并不适合地球形态的生命存在,但有可能发现其他形态的生命。
12月17日《自然》杂志刊登了关于行星GJ1214b的所有数据,而《时代》则报道说,在这个发现行星根本不足为奇的年代里,GJ1214b还是会以其“不同寻常”的特征,“占据各大媒体的首页”。
这是一颗“超级地球”,《自然》杂志这样描述行星GJ1214b。不过这不是什么赞美之词,而是一个天文学上的特殊概念。“超级地球是指那些质量是地球1~10倍的类地行星。”《自然》解释道。GJ1214b的质量是地球的6.6倍,所以被划入超级地球的类别。
除了质量比地球大,行星GJ1214b的体积也比地球大2.7倍,而密度却只有地球的1/3。这些对比帮沙博诺初步确定了行星上的水环境,继而,沙博诺发现,在GJ1214b上和广阔海洋并存的还有190摄氏度的高温。
在地球上,190摄氏度早已超过了水的沸点,足以让水直接气化,但是在GJ1214b上,因为大气压强和地球不同,所以即使在190摄氏度的高温下,液态水仍大面积存在,在有些区域,海水甚至半凝结着,呈现出水晶一样的形态。天文学家估计GJ1214b上存在着非常厚重的大气层,而沙博诺则认为,这些大气层大都由蒸气构成。这些水蒸气浓厚而灼热,常年笼罩着GJ1214b,令它好像一只名副其实的巨型蒸笼。
天文学家称这样的环境为“宜居地带”,这大约是和其他环境更恶劣的类地行星对比得出的结果。人类很难想象会在这样的处境下生活。但是很难说,那里没有一些别的生命物种存在,比如某种类似于细菌的物种。也很难说,那里会不会孳生出一些生命物质,与我们在地球上见到的完全不同。
行星GJ1214b上的高温来自于它所围绕的恒星,一颗红矮星。和太阳相比,这题红矮星显得十分昏暗,亮度只有太阳的三千分之一;然而由于GJ1214b和红矮星距离太近,只有大约209万公里的距离(GJ1214b围绕红矮星运行一周只需要38小时),所以来自恒星的温度令GJ1214b变得十分灼热。
发现GJ1214b的过程十分偶然。和其他天文学家一样,沙博诺最先关注的也是太阳系外的那些恒星。“那些恒星大多是红矮星,这是银河系里最常见的恒星类型。”沙博诺说。他们在银河系外锁定了2000颗红矮星,利用一个小型地面望远镜阵列来观测这些红矮星。沙博诺他们首先看到GJ1214b的母星。一次偶然的机会,贝尔塔发现那题红矮星表面的亮度不对,之后他通过数据计算证明,那是一颗行星正好从它的前方穿行过去,这颗行星就是GJ1214b。
现在沙博诺和他的团队正准备进一步探索GJ1214b上和大气环境相关的所有细节。在观测条件上,GJ1214b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从宇宙的尺度来说,40光年的距离几乎相当于就在地球隔壁。“事实上我们用来发现GJ1214b的望远镜,只比业余爱好者的望远镜高级一点。”贝尔塔说。现在他和沙博诺准备申请用NASA的望远镜来观测这位“邻居”。“尽管最后可能会证明,这样的大气环境对生命而言并不适宜,但它还是会成为第一个大气信息为人所确知的类地行星。”沙博诺说。
(选自科学人网站,2010年1月7日)下列各项中,不属于GJ1214b类地行星“‘不同寻常’的特征”的一项是()
A.GJ1214b是一颗“超级地球”,它的质量是地球的6.6倍,体积也比地球大2.7倍,而密度却只有地球的1/3。 |
B.GJ1214b行星的表面四分之三都被深海覆盖,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的饱含液态水的行星。 |
C.GJ1214b常年190摄氏度的高温,但液态水却仍大面积存在,在有些区域,海水甚至呈现出水晶一样的形态。 |
D.GJ1214b围绕的是一颗红矮星,科学家用望远镜发现它的环境也许并不适合地球形态的生命存在。 |
下列有关寻找到该行星的过程的描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沙博诺团队采用了与其他天文学家相同的做法,他们在银河系锁定了2000颗恒星,这些恒星大多是红矮星。 |
B.他们利用一些只比业余爱好者的望远镜高级一点的望远镜来观测这些恒星,并意外地看到了GJ1214b的母星。 |
C.他们通过数据计算证明,使一颗红矮星的表面亮度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一颗行星从它的前方穿行过去。 |
D.GJ1214b围绕的是一颗亮度只有太阳三千分之一的红矮星,红矮星看上去显得十分昏暗,发现它纯属偶然。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GJ1214b类地行星距离地球40光年,从宇宙的尺度来说,几乎相当于就在地球的隔壁,可以说是地球的邻居。 |
B.GJ1214b上大气压强和地球不同,天文学家估计它上面存在着非常厚重的大气层,这些大气层由蒸气构成。 |
C.通过将GJ1214b类地行星与地球进行质量、体积和密度等方面的比较,沙博诺确定了行星上的水环境。 |
D.天文学家称GJ1214b为“宜居地带”,那里可能会孳生出一些生命物质,与我们在地球上见到的完全相同。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GJ1214b行星围绕母星运行一周只需要38小时,不像地球一样四季分明,这不利于像人类一样的生物的生存。 |
B.现今已发现的类地行星与GJ1214b相比环境更恶劣,人类要寻找到一颗与地球生存环境相似的行星是非常困难的。 |
C.沙博诺们用普通望远镜发现了GJ1214b行星,可见,发现遥远的天外行星并不需要特别精密的仪器,主要在于观察细致。 |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现行星已不足为奇,一般行星的发现没什么价值,只有像GJ1214b这样的行星才能让人们为之兴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收藏积雪熊召政
①雪是一篇读不厌的童话。我一直这样认为,所以一到冬季,我就盼望雪的降临。在莽莽苍苍的天地一白中,品享寒冷中的温馨,旷达里的宁静,那该是何等惬意的。
②2005年的圣诞节之前,我从难得一见雪花的武汉来到了加拿大,开始了在心中发酵多年的冰雪之旅。圣诞节的夜晚,我和太太、儿子一家三口在魁北克市的一家法国餐厅里,一边享受烤龙虾、烹蜗牛等法式大菜,喝着加冰的枫露酒,一边欣赏窗外的豪情四溢的簌簌大雪。
③我们是早晨从多伦多出发,驱车九百公里来到这里的。我曾戏言魁北克是一座“离春天很远,离北极却很近”的城市。两百多年前,法国人的海船从大西洋驶入圣劳伦斯河,然后逆流而上,找到第一个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村庄。法国人舍船登岸,并最终用高卢人的浪漫写出这片土地的史诗。那个挂满了印第安人用来抗拒严寒的皮草的村庄,就是今天的魁北克市。
④我从多伦多的零下10℃起程,历经千岛、蒙特利尔等一个又一个冬天的驿站,在车灯切割夜色的时候,来到零下30℃的这个魁北克的圣诞夜。一天中,我们经历了碎雪、飞雪、大雪而最终与暴雪相拥。如同一场音乐会,从如花似梦的弦歌进入排山倒海的交响。雪的火山喷涌般的激情,一再烧灼着我们的心扉。
⑤夜晚9时,当我带着异域的微醺走出餐厅,大街上虽然到处彩灯闪烁,但寂静无人。偶尔有扫雪车通过,但密聚的雪片稀释了它的噪音。这是一条由各色小幢的别墅连缀而成的街道,家家灯光透亮,但门窗却都关得严严实实。餐厅的隔壁,是一座三层的哥特式小楼。记得我们来时,还见到了通往这小楼门厅的台阶,可是现在,它已完全被大雪掩盖,连门口的圣诞树,也被掩去了一半。太太看到这般情景,非常兴奋,她说:“我在这里照张相。”言犹未了,她的脚已踩向积雪,接着一声惊叫,只见她的膝盖已陷了进去。她人还在倾斜,积雪还没有踩到底呢。我连忙伸手将她拔出雪的陷阱。从被掩的圣诞树来推测,这栋别墅门口的积雪已将近一米之深——这可是两个多小时内,上帝送给我们的如此深厚的圣诞礼物啊!
⑥面对这些高及腰部的积雪,我忽然想到,应该找来一个盆子,把这些雪装进去融化成水,带回国研墨写字。可是,街上所有的商店都已关门,我找不到装雪的器皿,只好作罢。
⑦几天后,即2005年最后一个夜晚,我在多伦多又遭遇了大雪。午夜,离新年只差半个多小时了,我对太太说:“我们出去采雪吧,在魁北克没有了却的心愿,在这里完成。”太太含笑随我下楼。我们下榻的寓所后面,是一片森林。此时万籁俱寂,雪落在树枝上,发出很轻的柔音。我们在一棵古树的底下,铲了一盆雪花,欣喜地端回到温暖的房间。几十分钟后,雪水融化,那是一汪何等晶亮的雪水啊,清莹澈底,了无渣滓。我将它装入矿泉水瓶中,带回国来,并向朋友展示,这是在加拿大采聚的2005年最后时刻的雪花。并由此断定,世界上最纯净的水,应该是天上的雪。
⑧从多伦多回国的第二天,时差还没有倒过来,我又应邀飞赴遥远的东北,参加第22届哈尔滨冰雪节。当我从一个冰雪世界来到另一个冰雪世界,我抱有同样的欢乐,同样的期待。并由衷感到,冰雪节的创意真好。洛阳牡丹节的概念是芬芳,那么,哈尔滨冰雪节的概念应该是纯洁。让所有的游人来共同欢庆纯洁,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事情。
⑨到哈尔滨的翌日,我乘车前往近郊阿城市参观大金国都城的遗址。当我看到八百多年前宫殿巍峨的都城早已夷为一片废墟,不禁心生感慨。幸亏一层厚厚的积雪,让我看不到瓦砾中的历史,而只能体会天地间的苍茫。面对这一方少有人迹的雪原,我又产生了采雪的冲动。如果我的冰柜中,同时收藏了多伦多与哈尔滨的积雪,那么我等于是用纯洁的方式,收藏了东方与西方。
⑩我请司机找来两个矿泉水瓶,小心翼翼地在积雪最深的地方采聚雪花,两小时后,瓶中的雪化了。令我惊讶的是,这雪水不仅略显浑浊,而且瓶底还沉有少许的细微的煤灰。
⑾回到武汉,我把分别采自多伦多与哈尔滨的两瓶雪水放在一起比较:一瓶洁净,一瓶浑浊。为什么同样的雪花,融化后会有如此的不同呢?我对两地的雪,其欣赏与景仰的程度是一样的,可是结果却迥然相异,令我沮丧。古人讲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这两瓶雪水中,我深深地认识到:纯洁不仅仅是表面的存在、感观的认同;它更应该是潜质的晶莹,心灵的默化。
⑿这两瓶雪水,将永在我的冰柜中收藏。众所周知,熊召政先生的文笔很老练,可为何文章不开篇直接讲“收藏积雪”,而要从一次意外的经历开始呢?这样的写法,对全篇的结构有何作用?请联系文本作出你的阐释。
答:第九段作者讲自己站在大金国都城的遗址上感慨万分。设想一下,如果是你,面对眼前的“一片废墟”,你会想到一些什么?请把它有条理地写下来。
答:文章第十一段写道:“从这两瓶雪水中,我深深地认识到:纯洁不仅仅是表面的存在、感观的认同;它更应该是潜质的晶莹,心灵的默化。”对此,你有怎么样的认识,请联系文本和你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条理地谈一谈。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汉家寨
张承志
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回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太阳仍在肆虐,眼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眩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阔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铁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向都像恐怖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独自面对着那三面绝境,我心里想:这里一定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前行。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作者把汉家寨比作“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一粒生锈的铁丸”,文中哪些内容与这两个比喻相照应?作者写出了汉家寨的什么特点?
作者描写了一个“老汉”和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作者在文中突出描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①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②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作者说:“仿佛它是我的答案。”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得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