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两会”刚结束,某地和谐村就开展了学习讨论“两会”精神的活动,并就以下两个问题充分发表了意见。
村民们认为,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城乡人口选举实现同票同权。这个带有两个“同”字的词汇,让公民选举权平等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也让我们农民兄弟备受鼓舞,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坚定决心。
在谈到农村文化建设时,村民们说,目前,我们农村地区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文化专业人才匮乏;农村群众生活单调;我们这里是山歌之乡,喜欢用山歌来表达我们的感情,现在唱的基本都是一些老歌,即使是新创作的歌曲,专门反映我们农民生活的歌曲也还不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列为2010年政府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希望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乡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城乡人口选举实现同票同权”的重要意义。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就目前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施行“阶梯式水价”,运用价格杠杆实现节水,有利于建设节水型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方面,受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杭州市供排水成本不断增长,供排水公司已出现亏损。另一方面,水价调整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杭州市物价局举行市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改革听证会。经营者、消费者以及利益相关方代表就公布的两套方案充分表达了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声音:
经营者代表 |
两套方案各档水价与提升幅度,既充分考虑了广大市民的承受能力,体现了公益性的特征,同时也兼顾了供水企业的成本负担与正常运营的需要。 |
市消保委 |
从资源节约出发,杭州采取阶梯水价,对促进水节约有一定正向作用。 |
消费者代表甲 |
不反对在实行阶梯水价的过程当中涨一部分价格,但是不能全涨,还应给予一部分免费的用水量。 |
消费者代表乙 |
居民用水生产者出现的亏损不应让老百姓埋单,可以通过合理管理、降低管网漏水率等方法来弥补。 |
绝大多数听证代表 |
对水价上涨没有意见,更为迫切的是水质应该得到保证。调价幅度要考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尽最大可能降低对老百姓的影响。 |
(1)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角度,说明杭州市物价局召开阶梯水价调整听证会的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的有关知识,分析怎样做到决策利民?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法治中国将释放出“法治红利”,助推经济升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然而法治基础目前依然相对薄弱。强政府弱市场是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产权保护不力、商业贿赂、地方债务风险等诸多问题与过度行政干预有关;我国企业每年所订立的经济合同的履约率仅为60%,每年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6000亿。
材料二:法治历程与改革实践密切相关。以下是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路线图:
1978年 |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 |
1997年 |
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2002年 |
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
2007年 |
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2012年 |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2014年 |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 |
(1)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针对材料一中所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2)材料二中这一“路线图”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改革就是一种伟大的社会实践,是民族复兴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合理性。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防止过度商业化造成千城一面、审美疲劳;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城镇化如何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历史上,陕西省吴起县是个林草十美的地方。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及“以粮为纲”的政策导向,加之当地群众长期沿袭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大面积开荒种地和漫山放牧,掠夺式经营土地资,致使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和“越荒越牧、越牧越荒”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几年,当地把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走出在经济建设中恢复生态、在生态恢复中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了生态目标与农民脱贫致富的和谐统。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