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娱园
周作人
有三处地方,在我都是可以怀念的——因为恋爱的缘故。第一是《初恋》里说过了的杭州,其二是故乡城外的娱园。
娱园是“皋社”诗人秦秋渔的别业,但是连在住宅的后面,所以平常只称作花园。这个园据王眉叔的《娱园记》说,是“在水石庄,枕碧湖,带平林,广约顷许。曲构云综,疏筑花幕。竹高出墙,树古当户。离离蔚蔚,号为胜区。”园筑于咸丰丁已(一八五七年),我初到那里是在光绪甲午,已在四十年后,遍地都长了荒草,不能想见当时 “秋夜联吟”的风趣了。园的左偏有一处名叫潭水山房,记中称它“方池湛然,帘户静镜,花水孕觳,笋石恒蓝”的便是。《娱园诗存》卷三中有诸人题词,樊樊山的《望江南》云:  
冰谷净,山里钓人居。
花覆书床偎瘦鹤,波摇琴幌散文鱼:
水竹夜窗虚。
陶子缤的一首云:  
橙潭莹,明瑟敞幽房。
茶火瓶座山蛎洞,柳丝泉筑水凫床:
古帧写秋光。
这些文字的费解虽然不亚于公府所常发表的骈体电文,但因此总可约略想见它的幽雅了。我们所见只是废墟,但也觉得非常有趣,儿童的感觉原自要比大人新鲜,而且在故乡少有这样游乐之地,也是一个原因。
娱园主人是我的舅父的丈人,舅父晚年寓居秦氏的西厢,所以我们常有游娱园的机会。秦氏的西邻是沈姓,大约因为风水的关系,大门是偏向的,近地都称作“歪摆台门”。据说是明人沈青霞的嫡裔,但是也已很是衰颓,我们曾经去拜访他的主人,乃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跛着一足,在厅房聚集了七八个学童,教他们读《千家诗》。娱园主人的儿子那时是秦氏的家主,却因吸烟终日高卧,我们到傍晚去找他,请他画家传的梅花,可惜他现在早已死去了。
忘记了是哪一年,不过总是庚子以前的事吧。那时舅父的独子娶亲(神安他们的魂魄,因为夫妇不久都去世了),中表都聚在一处,凡男的十四人,女的七人。其中有一个人和我是同年同月生的,我称她为姊,她也称我为兄,我本是一只“丑小鸭”,没有一个人注意的,所以我隐秘的怀抱着的对于她的情意,当然只是单面的,而且我知道她自小许给人家了,不容再有非分之想,但总感着固执的牵引,此刻想起来,倒似乎颇有中古诗人的余风了。当时我们住在留鹤庵里,她们住在楼上。白天里她们不在房里的时候,我们几个较为年少的人便“乘虚内犯”走上楼去掠夺东西吃。有一次大家在楼上跳闹,我仿佛无意似的拿起她的一件雪青纺绸衫穿了跳舞起来,她的一个兄弟也一同闹着,不曾看出什么破绽来,是我很得意的一件事。后来读木下垄太郎的《食后之歇》,看到一首《绎绢里》不禁又引起我的感触。
到龛上去取笔去,  
钻过晾着的冬衣底下,  
触着了女衫的袖子。  
说不出的心里的扰乱,  
“呀”的缩头下来:  
南无,神佛也未必见罪罢,  
因为这已是故人的遗协了。
在南京的时代,虽然在日记上写了许多感伤的话(随后又都剪去,所以现在记不起它的内容了),但是始终没有想及婚嫁的关系。在外边飘流了十二年之后,回到故乡,我们有了儿女,她也早已出嫁,而且抱着痼疾,已经与死当面立着了,以后相见了几回,我又复出门,她不久就平安过去。至今她只有一张早年的照相在母亲那里,因她后来自己说是母亲的义女,虽然没有正式的仪节。
自从舅父全家亡故之后,二十年没有再到娱园的机会,想比以前必更荒废了。但是她的影象总是隐约的留在我脑底,为我心中的火焰的余光所映照着。                     
1923年3月
(选自周作人《知堂小品》)
作者最后说:“但是她的印象是隐约的留在我脑底,为我心中的火争的余光所映照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本文引用日本诗人木下木太郎《绛绢里》一诗有何妙处?
作者是怎样写娱园景象的?请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提到“我知道她自小许给人家了,不容再有非分之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意味着“我”的恋情不可能有美好的结局。
B.本文的一大特色是“真”,反映的是人的真性情。文章描绘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年男女的一段真实恋情,不夸饰、不造作,达到了艺术与真实完美统一的境界。
C.文中提到娱园主人的儿子虽因吸烟终日高卧,却着画家伟的梅花。又写到沉青霞的嫡裔,虽残疾,却教学童读《千家诗》,主要表现作者对当时娱园中风雅人物的喜爱。
D.文中用白描手法,写我“拿起她的一件雪纺绸衫穿了跳舞起来”一事,简单的几句话,将少年时“我”“隐密的怀抱”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E.作者在叙述往事时,表现出异常的平静甚至冷静,隐而不显,含而不露,在平淡质朴的文字下,隐含着缠绵悱恻,忧思难忘的情怀。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补心匠
他是这个国度里唯一的补心匠。他有一门世代单传的手艺,就是用秘法特制的巧克力苹果酱来修补受伤的心产生的裂痕。但是,这法子只能用于小孩子,对成人没用。
即便如此,他还是忙不过来,奔波在各个城市。你知道,小孩子幼小的心灵多么脆弱,很容易就受伤了。胖孩子被伙伴嘲笑,心会出现一道裂痕;考试没及格的孩子被老师当众训斥,心也会出现裂痕;更不要说父母离异这种对他们来说比天还大的事情了。每当夜幕降临,补心匠就开始熬制巧克力苹果酱,因为酱冒出的热气会引领他找到需要帮助的孩子。有时那热气是很粗的一股气柱,说明孩子迫切需要帮助;有时只是细细袅袅的一道气流,说明那孩子可能只是受了点小委屈。补心匠只要用紫天鹅的羽毛蘸些巧克力苹果酱,涂在裂痕处,第二天这孩子一醒来,自然会像没受伤害以前那样天真烂漫。
这一次,补心匠来到了C城。他在一个广场上发现有募捐活动。一个派发宣传单的年轻姑娘引起了他的注意。她卖力地把传单送到每一个行人的手里,并且耐心地向他们介绍活动的详情。看来她真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姑娘呢,补心匠想。已经陆陆续续有人前来募捐,募捐物堆成了一座小山。
突然,一个中年男子冲进人群,大声嚷嚷着“骗子”、“狗屁”之类的字眼。姑娘赶忙迎上去询问,原来这男子的女儿捐了东西,但他觉得募捐都是骗人的,募到的东西肯定被拿去卖钱,于是他来把东西要回去。给他这么一闹,其他人不免也犹疑起来。姑娘好言相劝,拿各种材料来说明这个活动的正规性。但男子还是不依不饶,坚持要拿回东西。姑娘实在无奈,只好说:“东西是您女儿捐的,我没有权利把他随便交给别人,实在要拿回的话,得您女儿亲自来才行。”这男的就是说服不了女儿才自己跑来的,一听这话,恼羞成怒,竟一甩手打了姑娘一个耳光。旁人赶紧上前拉开,男子这才骂骂咧咧地走了。姑娘捂着脸蹲在地上好久,大家都凑上来安慰她。过了好久,她起身说没事了,又继续去发宣传页。补心匠担心,这姑娘还会愿意做吃力不容易讨好的公益吗?
然而,第二天,姑娘还在广场。第三天,第四天,也还在。好像从没发生过那件事。
第五天,补心匠又在广场边看着那姑娘,无意中听到旁边两位大婶说话:“发传单那个不是以前住后巷的小敏吗?!”“对啊,就是她。都18岁啦,长成大姑娘了。”“真没想到小时候那么苦的孩子,长大还能总想着别人,整天都是这么卖力地做公益。“就是啊,想想那时候她妈被他爸打走以后,阿公家和外公家,哪家都不要她。这孩子坚强啊。”职业的敏感作祟,补心匠不由得心里一紧,原来她小时候那么不幸福。他恨自己没有早几年来C城,而现在——她已经成年了。
回家以后,补心匠翻箱倒柜,把他们这个古老而神秘行当的所有典籍都找了出来,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希望发现什么方法能帮到这个姑娘。她虽然已不再是孩子,可毕竟刚成年。在这些泛黄的书页里,补心匠还真找到了一个办法。有本书上说,把裹有金龟子的琥珀用小火熬成松油,加3滴到巧克力苹果酱里,有可能对刚成年的人有用。
于是补心匠马不停蹄地开始制作,夜幕再度降临时,他的酱配好了。但会不会有用他也没底。酱汁的热气倒是冒得格外猛烈,而且指向一个方向。也许有用,他想。他顺着指引来到了一幢楼前,气柱继续指引他走进了一个房间。果真是那个姑娘!看来这酱汁能帮到她呢。可是补心匠也知道,如此猛烈的气柱,说明姑娘的心上必然伤痕满布。
他拿出眼镜,迟疑了一下才戴上。然而惊骇还是写满了他的脸,让他久久回不过神来。他回头看看桌上自己精心调制的巧克力苹果酱,又看看姑娘的心,叹了口气,收拾东西离开了。
多年以后,即将接任的徒弟问他:“真的那么严重么?可是,您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不是的”,他摇头,“我看到,她的心是一颗红钻石”。
本文所描写的姑娘小敏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请说说 “补心匠”“一个中年男人”和“两位大婶”在文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本文主要是描写姑娘小敏的故事,但作者在前两段却花了不少笔墨去描写补心匠帮孩子补心的情节,这样的开头会不会多余?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教授访谈录
王辛(香港)
饶教授也是诗人,他的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有学者认为体现了一种对“超越性大智慧”的追寻。我想,这种追寻应是饶宗颐先生一个重要的精神特质。每个与之近距离接触的人,都会感到他有一种超凡脱尘的“单纯”和“自在”。
而且,惟其具有大智慧,才深知人之渺小和脆弱。他对我说,“我这个地方(指《饶宗颐学术馆》)叫小学”,因为,“我不敢把自己放大,我说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他也说自己“不敢写自传,没有可传之处,一切还在追求中”…… 总之,“饶宗颐”是一个太丰富的话题,以下访谈,只是不揣浅陋,探其万一而已。
中国人讲“德”“德”很重要
王辛(以下简称“王”):您的诗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意味深长,令人深思,您能解释一下这句诗的含义吗?
饶宗颐(以下简称“饶”):我是弹古琴的,(饶擅弹古琴,对中国古典音乐也深有研究--王注)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做了(这)两句诗,就是这样来的。“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中国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强调地:)中国人讲德,这是世界上没有的。“德”很重要,“德”是第一,然后立功、立言。比如你写几句诗,大家都传诵,这个也是“立言”啊。
“中流自在心”?我,做到万分之一都没有
王:那么“中流自在心”呢?
饶:这个很有意思。今天讲“很自在”,这是很浅的讲法,(“中流自在心”)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自在”,是佛教的话。我写“心经简林”,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在”,就是像观世音一样。观世音是怎么来的呢?观世音是印度的舞神Siva变来的,她有千手千眼,就是千手观音。“自在”,就是佛的状态,像观世音的心态;“中流”,在水的一半,说明那种状态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个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教认为行者到达彼岸的无上法门--王注)就是“我”同别人不一样“我”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啊!
王:这好像很难做到。
饶:我自我体会、自我想像地去做。
王:那您认为您做到了吗?
饶:(不假思索、很单纯地)我,做到万分之一都没有。
做学问要从“四面看”
王:您曾说,自己不论治学与创作,都可用顾恺之“迁想妙得”四个字概括。我想这是一种学问融会贯通的结果吧?您还说,“我一向喜欢用哲学的心态深入考察,而从上向下来看问题”。我对这句话很感兴趣,怎麽“从上向下”呢?
饶:我不单是从上面看,我是从四面看。为甚麽呢?我的方法论和别人有点不太一样。今天做学问的人--我不讲谁啊,有个毛病,往往抓到一点,就把它扩大,强调这个东西。可是他忘记还有很多别的(方面)。这是误导人家的。实际上,应该冷静,应该全面地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许多领域都是有联系的,要有耐心,不要抓一点就概全貌,把它当作主流,不应该这样。这也因为大家都希望“创新”,所以“创新”搞不好也是一个害人的观念,不能随便乱创的,要看清楚(问题)。
座右铭?多做一些对人有益的事情
王:您的“心经简林”(饶榜书“心经”全文,刻于三十八根巨形木柱上,立在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附近,已成香江一大文化景观--王注)意味深长,据知《心经》最深沉的意蕴在于“无挂碍”,这与孔子说的君子“无忧无惧”有什么区别?
饶:“无挂碍”中的“挂碍”,是指自己造出来的挂碍,与孔子的“无忧无惧”有区别。孔子重视的是人生的部分。
王:您有座右铭吗?
饶:(很单纯地:)座右铭?不敢有座右铭。(想了一下:)就是做事不要太计较,多做一些对人有益处的事情吧。
(原载《今日名流》2008年7月号,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根据文意,概括“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含义。
访谈作品有时候出于需要,会有一些现场描写以括号的形式表现出来。请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饶宗颐教授在本文中谈到了对于做学问的看法,请你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说说从本文中获得了在做学问上的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节选)
许燕吉
①爸爸猝然死在家里了,那是1941年8月4日下午2点15分。
②暑假期间,爸爸总要到新界青山上的寺院里去住一段时间,安心写他的《道教史》。这次,他回来已几天了。回来的那晚,他冲了个冷水澡,睡觉又受了风,感冒发烧,躺了一天,已经退烧了,还在家里休养着。这天,妈妈出去给他买东西,袁妈、刘妈正管着我和哥哥吃午饭,爸爸出来到饭厅拿走一沓报纸。袁妈说:“您别看报,还是睡午觉吧。”爸爸说:“我不看,我把报纸放在枕头下面才睡得着。”他总是爱说笑话。之后他就回卧室去了。我们饭还没吃完,妈妈就回来了,她拿着东西径直去了卧室,忽听到她大喊一声,叫着:“快来人!怎么啦!”我们一起奔到她那里,只见爸爸面色发紫,躺在床上没有反应。也不知谁说了句“快请大夫”,哥哥拔腿就跑下楼去,我在后面紧跟着。
③跑到院子,哥哥忽然停步,转身对我说:“你去吧,我没穿裤子。”——他只穿条内裤,没穿短外裤。我向来就怕去医院,说:“你不去我也不去!”哥哥“嗨”了一声,转身撒腿就跑,我还跟着。到了胡惠德医院,哥哥就大喊:“我爸爸快死了,你们快去呀!”护士长原来都很熟悉的,看哥哥急得直跳,慌慌张张拿了药械跟我们跑到家里。那天中午院里没有医生,护士没有权力给人治病。她一手托着爸爸的上臂,一手拿着注射器,头颈转过来,对身旁的我妈妈连声说:“你负责啊!你负责啊!”妈妈攥手在胸前点着头,也连说:“我负责,我负责。”针打下去,爸爸长哼了一声,就像睡熟一样了。
④我和哥哥被领到房门外,过了一会儿,妈妈走了出来,哥哥一下扑上去大哭大喊:“爸爸死了呀!爸爸死了呀!”妈妈张开胳膊搂着他说:“不要紧,还有我哪!”事后,妈妈回忆说,爸爸晴天霹雳似的一死,她脑中一片空白,听见哥哥哭喊,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顿时清醒镇定。这一幕,我记得特别清晰,终生不忘。
⑤这时爸爸的朋友开汽车来看望,一见这情况,稍定惊魂,马上就去找人办丧。他的车还没出院子,就又来了一辆,两车相对数秒,后来的车掉转方向,两车一块儿疾驰走了。我再到爸爸房里,爸爸已被摆放好,盖上了白床单,一只手露在单子外,指甲都是紫的,我伸手去摁也还是紫的。妈妈躺在床旁的沙发上,连声哭着说:“怎样让你爸爸活过来呀!”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按着爸爸的手,木木地站在那里。
⑥不一会儿家里就来了好多人,我被领回自己房间,和哥哥并排坐在他的床沿上。婆婆站在旁边一边哭,一边唱着数落,样子挺滑稽的。我一点儿都笑不出来,心像被重东西坠着。也不知过了多久,袁妈、刘妈来给我们两个梳头、洗脸,穿戴整齐带到客厅,原来是记者要照相。妈妈还嘱咐我们放自然一点儿,我们都学妈妈那样挺直了背照了。晚饭后,我悄悄溜到妈妈房间,推开房门,见有好几位妇女陪着她,都在数硬币、包硬币,妈妈的眼哭得很红肿。我没敢进去,退回来,从客厅门外看见爸爸已被移到客厅里了。客厅的沙发搬到了我们房间,人很多,袁妈、刘妈忙得也顾不上管我们,我一夜也没睡着。客厅里的人们通宵在打牌,吵吵嚷嚷的,只有爸爸顶器重的学生金应熙一个人低着头坐在我们房间的沙发上。我想,他的心情和我是一样的。
⑦第二天上午,灵堂已布臵好了。宋庆龄昨天就送来的大花圈放在中间,两旁都是花圈。爸爸还盖着单子,他脚头一侧的地上放了两个垫子,让我和哥哥两人跪上,谁来鞠躬,就给谁磕头回礼。来的人很多,川流不息,有些我们见过、认识,更多的不认识。开始我们还规规矩矩地磕,后来就马马虎虎地磕,再后来我俩就坐在垫子上了,最后,我俩就打起架来。有一个来吊丧的女士看见我们打架,竟泣不成声,吓得我们又老老实实地坐着。
⑧下午,殡仪馆的人来,给爸爸抹身穿衣。我在阳台上隔着门玻璃看的。他们把爸爸拉坐起来,爸爸的背很黄,上面还有一片片的斑,我觉得奇怪,可一点儿都不害怕。第三天中午盛殓,是西式棺木,板子很薄。妈妈站在靠爸爸头处,哥哥在她旁边,我在哥哥下边。灵堂里站满了人,我扶着棺材沿,看爸爸穿了一身长袍马褂,他平时参加隆重集会也穿的,可现在戴了顶瓜皮帽,看起来怪怪的。知道以后就再看不见爸爸了,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地看着,直到他们盖上棺材板,拧上螺丝。随后,棺材就被抬出了家,我们也跟着去了香港大学的大礼堂。
⑨大礼堂里面、外面挂了许多挽联,一副挨着一副。我转着脖子四面一看,只看懂也只记住了两副,一副是“赤子之心”,一副是“若是有人喊救救孩子,就请去问问先生”
⑩追悼会上有好些人讲了话,我似懂非懂,最后哥哥讲了几句答词。人们又把棺材抬出了礼堂,放进一辆黑色的大汽车里,开始出殡。学生们走在灵车两边,我和哥哥、妈妈在后面坐一辆小汽车,也一步步地慢慢开。那天天很热,我穿了一件现做的黑布长袍,更热,在车里还加上闷,我也一声不吭。好不容易到了坟场,将爸爸放进了挖好的穴里。我们朝上撒了土,听见砸到棺材上的咚咚声,很沉重。
⑾爸爸死了,自始至终我没有号哭,也没有掉眼泪。妈妈说我是没有感情,属无情无义之类!
【注】本文中的“爸爸”指《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
阅读第3、4自然段,概括人物语言特点,并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阅读文中划线句子,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说“只看懂也只记住了两副”?
亲人去世一般家人都会嚎啕大哭,但是作者说自己“自始至终我没有号哭,也没有掉眼泪”,因而“妈妈说我是没有感情,属无情无义之类”。结合全文,你认为作者真的是无情无义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切生命都有尊严,一切生命都有梦想
秦宁
①在全球数十亿人欣赏了扣人心弦的奥运会开幕式几个星期后,北京再次占据了世界的中心舞台。残奥会开幕式获得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正如总导演张继刚所称,导演组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演出,展示一种伟大的人道主义,展现一种人性的光辉,阐释出“一切生命都有尊严,一切生命都有价值,所有生命都是具有梦想的”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理念。
②残奥会向我们传递出每个生命都有价值和尊严的信息。观赛这几天,每每为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坚强、拼搏、团结、互助精神所打动。我们知道,残疾人往往有着过人之处,比如,盲人的听力极其敏锐,聋哑人的肢体语言往往丰富而灵动,也正因为如此,在一些欧美国家,人们将残疾人称为“有特别才能的人”;同时,残疾人因其不坠青云之志,而使得这个世界丰满与伟岸许多,诚如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所称:残奥会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将给人们以激励和启迪。唤起人们对残疾人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关爱,使人道主义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③一切生命都有尊严,一切生命都有梦想。“我们不是不幸,只是不便,我要不断追求人生的梦想”,这是一位残疾人说的。赛场上比拼的每个运动员,都让人肃然起敬。要知道他们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他们是为梦想而战。正因为如此,当“芭蕾女孩”李月站在舞台中央;当被称作“刀锋战士”的南非田径运动员奥斯卡〃比斯托利斯,连续26次打破残疾人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无腿人”;当“无臂蛙王”何军权,在训练中因触壁过猛撞破头皮,鲜血染红了池水时;当20名伊拉克运动员走过战乱与创伤来到中国参赛……我们能体会到有梦想的人是多么幸福,每一个超越自我、超越梦想的人是多么伟大。
④那么,如何才能保障每一位残疾人都拥有梦想和尊严?独立!国际残奥委员会主席克雷文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残疾人而言,独立最重要。克雷文在开幕式上致辞时再次强调,无论你们(残奥会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展现风采,还是在国际残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选举中坦陈意见,我们都从中领略你们的自信与独立。克雷文为何如此关注残疾人的独立问题?究其原因,残疾人没有独立,就难有尊严,即便拥有梦想,也难以将梦想化为现实。比如,他们谋生能力差,如果没有社会救济,他们将因之艰难;他们的学养多数不足,如果不赋予其受教育权,他们的境况只能更差;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不多,一些环节成了他们参与的瓶颈,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改进的空间。
⑤“一部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史,就是一部人类呵护生命关爱生命的文明史。”举办残奥会的目的,正是引导世人关注残疾人这一群体,正是为了圆残疾人的梦想,也是提供残疾人展示风采的舞台。正如残奥会主题歌《和梦一起飞》所说的那样:衔一缕清光/送进所有人的心房/Flying with the dream /和梦一起飞翔/捧一缕阳光/温暖所有人的胸膛……归根结底,残疾人需要放飞梦想,需要拥有尊严,所以这一切的终极指向,就应从人权角度出发,保障残疾人能独立而有保障地生活。
⑥正如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残奥会欢迎宴会上发表祝酒词时说,将以北京残奥会为契机,进一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维护残疾人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平等,反对歧视,关怀弱者,尊重人权。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和例证法。
B.从“残疾人”到“有特别才能的人”,这些称呼的改变,可以反映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
C.本文列举了“芭蕾女孩”李月、“刀锋战士”“无臂蛙王”以及伊拉克运动员等新闻事实,是为了证明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D.残奥运动员无论在运动场上展现风采,还是在国际残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选举中坦陈意见,都体现了他们的自信与独立。

E.一部奥林匹克运动史,就是一部人类呵护生命关爱生命的文明史。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人为本,符合人道主义,倡导人权的人类活动。
下面哪一选项不是北京残奥会的意义

A.展示一种伟大的人道主义,展现一种人性的光辉,阐释出“一切生命都有尊严,一切生命都有价值,所有生命都是具有梦想的”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理念。
B.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将给人们以激励和启迪。唤起人们对残疾人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关爱,使人道主义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C.引导世人关注残疾人这一群体,正是为了圆残疾人的梦想,也是提供残疾人展示风采的舞台。
D.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维护残疾人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平等,反对歧视,关怀弱者,尊重人权。

为什么说残疾人“不是不幸,只是不便”?
保障每一位残疾人都拥有梦想和尊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国画大家刘旦宅
刘旦宅八十初度,竞毫不留恋地飘然而逝,着实令人惘然。
他少年就有神童之名,10岁那年小试锋芒,在家乡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1951年,2O岁的刘旦宅来到上海,不久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绘制了《屈原》《破釜沉舟》《杜甫》《李时珍》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刘旦宅又幸运地成为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随着这位曾经画出了《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历代诗人画传》《九歌》等诸多精品的人物画大师的远行,落寞的上海画坛又平添几分无力感。
王元化先生曾引《文心雕龙》“思表纤旨,文作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赞誉刘旦宅艺术高妙。事实上,刘旦宅的确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也颇爱惜羽毛,极少参与应酬,更不肯随便赠画,以至常给人“傲气”之感。可刘旦宅也毫不讳言自己非常钦佩同为海派艺术大师的谢稚柳、陆俨少、程十发等画家。甚至还主动开口向程十发先生索画,扮演起“粉丝”的角色。他与这三位大师都曾举办过联合画展,还曾多次随陆俨少先生外出写生。
9O高龄的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先生与刘旦宅是多年老友。一提到刘旦宅,贺友直泪湿眼眶:“老刘是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很好。而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说起两人交往,贺友直深情回忆。1963年,贺友直与刘旦宅一起被邀请到北京。此间,贺友直发现刘旦宅时常呆坐,右手伸指比划,双目随指移动,他经过观察发现,原来刘旦宅是在空中作画。贺友直觉得,刘旦宅用这种方法,能在动笔前先捕捉造型、布景及构图的感觉,因此戏称之为“内心视觉”。“由此我得到一个认识:从事艺术务必入迷。刘旦宅就是最好的榜样。”令人唏嘘的是,“文革”后期,贺友直为求自身解脱,曾经伤害了刘旦宅。对此,贺友直始终耿耿于怀,每每说及此事总是眼含泪花。
贺友直说,“老刘量大,反倒是他请我吃饭以示宽恕。”而事实上,刘旦宅对这段不愉快的往事从来绝口不提,对贺友直依然尊敬如故。
熟悉刘旦宅的人都知道,画画、饮酒、下棋,都是他的强项。或许由于当年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诸如郭沫若、吴晗、周汝昌等人相继老去或远行,或许由于近年来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刘旦宅在晚年,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正如他所说,“画的画没人欣赏,只是被买来卖去,没有意思”。
于是,爱好唯剩下读书。古今中外,刘旦宅涉猎很广,思索也很深,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的思想文化为什么成熟得那样早,从老庄哲理、屈子离骚、晋代书法,一直到唐诗、宋画,为什么一出现都达到世界的顶峰?刘旦宅虽为画家,却痴迷于书法艺术,他甚至认为“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所有艺术门类中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而其他艺术门类都是有外物对应的”。
尽管今天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多如牛毛,可所有理论在刘旦宅看来都还没有抓住根本,尤其是“中华文明成就为什么会那么早”这一问题,更是难以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为此,刘旦宅常感到苍凉落寞。而一旦想到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文化顶峰,刘旦宅又感到迷茫困惑。虽感遗憾,但他仍然寄望于今天的学者,盼望看到一部能与中国书法相称的学术著作,也期待上海能有一个专业的、深入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学术机构。
年轻时代,刘旦宅就是个性格耿直、心直口快的人,为此曾得罪过不少人,更曾锒铛入狱多年。尽管如此,那种有话必说的性情,并没有随着年华老去而改变。有一次,友人们说起文化界的现状,刘旦宅突然一脸严肃,瞪大了眼睛,高声说道:“现在的文风、世道,什么都作为一个工程来对待,比如‘大师工作室’太不成话了。”他感激、钦佩自己的启蒙老师,却也毫不讳言地感慨:“我刘旦宅的老师,都是倒霉的,鸿运高照的没有。”面对外界对自己的褒扬,刘旦宅坦言:“我们前一辈大师级的人多。我这人平淡无奇,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只是一个百姓,一个认认真真画画的人。”
(节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刘旦宅先后绘制了《屈原》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和《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诸多人物画精品。
B.刘旦宅晚年,由于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相继老去或远行,以及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他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
C.刘旦宅是一位画家,却痴迷于书法艺术,他书法很好,对书法艺术有高度的评价,认为中国书法是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
D.刘旦宅艺术高妙,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待人接物常有傲气;但在自己所钦佩的程十发等海派艺术大师面前却十分谦逊,甚至甘当“粉丝”。

E.本文介绍了刘旦宅认真画画、坦荡做人的事迹,从艺术成就、精神品质、性格为人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的形象。
刘旦宅能成为国画大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旦宅老友贺友直称赞“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请说说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文化顶峰?刘旦宅对此感到迷茫困惑,你对此是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由。(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