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12月23日,岩仓使节团从横滨出发,进行了历时1年零10个月的欧美之行。使节团在英国参观了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看到“到处是黑烟弥漫,无不设大小工厂”,“由此足知英国富强的原因”,纠正了以往错误观念。对使节团出使欧美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认识到大力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 B.有利于日本政府推进植产兴业 |
| C.有利于推翻幕府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 D.促进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 |
下面是毛泽东写的一首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成立 | B.红军长征 | C.三大战役 | D.渡江战役 |
以下所示摘选自《危机应对: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的目录。它反映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 第三章 国民政府的外交对策 |
|
| 第1节 |
开展对日交涉,谋求和平解决 |
| 第2节 |
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 |
| 第四章 国民政府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 |
|
| 第1节 |
国民政府政治上的变动 |
| 第2节 |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 |
A.七七事变后政府开始调整与中共政策
B.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继续妥协
C.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全面应对危机
D.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倡导全面抗战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 A.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 B.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 B.无产阶级革命 |
| C.民族革命 | D.国民革命 |
严复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在此,严复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中体西用 | B.西体中用 | C.体用一致 | D.体用两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