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主要说明的哲学寓意是
①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动和静的统一 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动也是静的表现 ④发展离不开运动变化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下列对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
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⑤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③④⑤ | B.①②③ | C.②④⑤ | D.①②④ |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
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整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几亿倍的纳米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
C.认识来源于实践,推动实践发展 |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
“利率上调是如何影响GDP的?如果政府调整财政预算,经济将会怎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萨金特和西姆斯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创立了一系列方法,用于研究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
A.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 B.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
C.构建了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 | D.源于经济学家智慧的思考 |
杨万里的《过沙头》:“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下面诗词中与《过沙头》蕴含的哲理相同的()
A.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
B.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
C.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