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分成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下列不属于新三民主义内容的是
| A.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 B.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
| 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 D.突出“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 |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
|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C.国民经济的调整![]() |
| 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
《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
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
|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 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 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
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
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 | B.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 |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