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我国高收入群体自觉纳税的意识,2006年11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首次明确提出个人年收入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须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纳税。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公民
| A.收人越高,义务越大 | B.权利和义务都不容推卸 |
| C.基本义务是不断变化的 | D.必须自觉履行义务 |
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现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贫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贫乏的。世界丰富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丰富的程度而开放的。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终年在名利场上奔忙的人来说,大自然的美等于不存在。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不同表明
| A. |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变化的 | B. | 意识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可能是一致的 |
| C. | 主观因素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 D. | 有些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传说,有两个秀才一同去赴试,刚上路就遇到出殡的队伍,黑漆漆的棺材擦身而过。甲秀才大感晦气,心头愁绪郁结,结果没有考好名落孙山;乙秀才则暗自高兴:棺材棺材,有官有财,是个好兆头。上了考场,他精神爽快文思泉涌,果然一举成名。两个秀才回来后说自己的预感很灵验,甲说:“一碰上那秽物就知道不好了。”乙则说;“果然是有官有财了。”我国政府要时刻接受人民的监督,其根本原因是我国
| A.政府是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 B.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
| C.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 D.政府建立了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作者感到“战地黄花分外香”和“不似春光”却“胜似春光”,这表明
| A.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 B.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人脑 |
| C.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 A.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 B.认识规律就能够有效地改造自然 |
| C.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必须优化资源配置 |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
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冯梦龙《古今谭概》)李载仁用吃肉来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 | B.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 C.体现了利益的立足点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 D.思维方法的差异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