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市交通局发布一个文件,规定市内每辆出租车一次性赞助2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和加强出租车的管理。这一文件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对此,出租车司机议论纷纷:有的提议集体罢工,有的提议集体上访,最后决定将情况反映给有关媒体。经过媒体曝光后,该市市政府纠正了错误,撤销了该文件,退还了司机的钱款。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2)分别从国家和公民的角度说明如何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北京市教委公布了高考改革的新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2016年高考英语从150分下调到100分,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考试内容更加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改革旨在改变目前英语笔试过重过难、教学负担较重的问题,促进英语教学改革,回归其语言工具的应有位置。对此,赞成者居多,但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1)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论证支持方的观点。
(2)运用联系的有关知识,评析反对方的观点。

十八大将城镇化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城镇化发展进程得到全社会密切关注。我省某校高三(1)班学生围绕“安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分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
第一组热议江淮城市群建设
从2006年开始,安徽省委省政府针对省情特点,先后实施“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统一有序配置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功能,加强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城市间要素流动、基础设施对接与产业关联配套,以“省会合肥经济圈”为主,以“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南北两翼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带动了全省区域经济实现腾飞。
第二组关注农村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通过鼓励农民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信托等形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发展势头强劲,众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农机、病虫害统防统治、工厂化育秧等专业服务。
第三组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
Y市在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特别关注对城镇原有文物古迹、民宅、地方戏剧、传统手工艺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开发当地民俗历史特色旅游线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智慧城市”,实施网络文化信息内容建设工程,推进宽带、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以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网络传播;建成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农村文化站(院)和农家书屋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00多个;广泛开展 “新农民、新生活、新家园”教育实践活动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说明安徽省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2)分析我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意义。
(3)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Y市文化建设的措施对该市城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涉及无公害食品行业、环保生产技术的专业性开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废弃物再循环等。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当今高科技开发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
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2012年6月国务院制定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
材料二国务院在《规划》、《意见》中对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明确了政策机制驱动、技术创新引领、重点工程带动、市场秩序规范、服务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若干具体政策措施。

《规划》、《意见》所列部分措施
经济学依据
安排中央财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及环保产业重点工程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

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揽境外各类环保工程、服务项目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所采取措施的理论依据。并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就我国如何实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合理建议。

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吹响了建设“美好乡村”的号角。某校时政兴趣小组以“美好乡村,美在哪里”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美好乡村 .生态宜居村庄美


内容
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学生
争论
同学甲:建设生态宜居村庄要靠政府。
同学乙:建设生态宜居村庄要靠群众。

美好乡村·兴业富民生活美

内容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老师
点评
建设美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建设美好乡村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千万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

(1)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论证两同学观点的合理性。
(2)请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兴业富民生活美的现实经济意义,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知识,分析美好乡村建设中兴业与富民的关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面对未来,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目前仍是一个技术和知识产权净进口国,国家大部分企业处于技术跟踪阶段,许多行业还处于低端的加工制造和低价竞争阶段。我国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十分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十面“霾”伏……。
材料二
改革是成就“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新一届中央政府改革举措频出: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到建立上海自贸区;从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到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从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到取消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门槛、减免小微企业税负,无不彰显中央加快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改革红利正在不断释放。
材料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共筑中国梦的征程中,继承中华文化的厚重遗产,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将是我们圆梦的有力引擎。甲同学认为:只要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就能实现中国梦;乙同学认为:只有秉持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实现中国梦。
(1)面对材料一中的“挑战”,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为我国实现“中国梦”提出合理化建议。
(2)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社会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是成就‘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的认识。
(3)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述甲乙两同学观点的合理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