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回答16、17题。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
20世纪4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分析当时国内的形势时说:“第一中国要和平,第二中国要民主”为争取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共产党
A.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B.签订“双十协定” |
C.掀起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 D.与国民党恢复和谈 |
《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中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不结盟运动 | B.美、日、欧三足鼎立 |
C.苏联解体 | D.中国开展多边外交 |
新中国某时期规定: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有,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农民实行工资制和口粮供给制相结合;推广公共食堂;同时成立了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缝纫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提高了生产力 | B.“一五”计划加快了工业化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提前完成 | D.中央号召推广人民公社 |
俾斯麦曾这样评论国际政治原则:“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下列现代政治现象体现了这一原则的是( )
A.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通过重要问题 |
B.1961年南斯拉夫倡议成立不结盟运动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相继成立 |
D.法国摆脱了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
有西方学者评价全体选民选举出来的德国下院(德意志帝国议会)时说:“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 B.德国民主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
C.德意志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 D.德意志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
18世纪80年代美国的麦迪逊说:“美国若是联合起来,只要少数军队,甚至不要一兵一卒,对于外国野心来说,要比美国分裂而拥有十几万准备作战的精兵更能显示出一种令人生畏的姿态。”这里麦迪逊的主张是( )
A.建立统一的联邦政府 |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
C.废除落后的君主立宪制 | D.维护松散的邦联民主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