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三月春光好,承诺暖人心。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 “要让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一句话,铿锵有力,耐人回味。
某中学高三(1)班师生利用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尊严”问题。
在活动中,同学们思维活跃,畅所欲言:
甲:尊严首先是和经济密切联系,有了钱才有尊严,没有钱就没有尊严。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426亿元。可见,经济对维护人民尊严作用很大。
乙:我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我认为,个人有无尊严无所谓,国家法律有了尊严,个人也就有了尊严。
丙: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认为,尊严是人的“精神之盐”,为人处世的底线,还是一种人格力量、精神力量、文化力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不重视教育,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不会有尊严可言。
丁: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邻居郑雪梅的父亲不慎从二楼摔下,落下残疾,母亲不堪生活的重压,不辞而别,年幼的妹妹尚不懂事。16岁的郑雪梅揣着暑假打工赚来的2000元钱和亲戚东拼西凑的3000元踏进了大学。不久,她便在同学不解的目光中送起外卖,又找到一份家教,还推销过文具和电话卡。面对生活的苦难,郑雪梅从不气馁。她说:“至少,我是在养活自己,我并不依靠谁,我活得比谁都有尊严。”
假如你也在活动中,请你继续发言:
(1)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知识分别评析甲、乙发言。
(2)介绍上述评析过程中你所采用的哲学思维方法。
(3)结合丙、丁发言,分别从《文化生活》、价值观角度,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各提出两条建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经济十年国民经济的变化情况(2002——2011)

比较项目
年均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总量
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及位次
对世界经济的累计贡献率
基本情况
10.7%
由10万亿到40万亿
由4.4%到10%
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
超过20%,高于美国

材料二中国经济十年城乡居民生活变化情况(2002——2011)

比较项目
人均收入(元)
恩格尔系数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2002年
7500
2500
37.7%
46.2%
2011年
19118
6194
36.3%
40.4%


注:近几年住房、汽车等大额家庭消费进入普及阶段,教育、医疗、通信、旅游、文化等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材料三 1990年——2010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1.7%上升到12.9%,企业资本收益从34.9%上升到42.1%。而居民劳动报酬从53.4%下降到45%。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最高与最低相差15倍左右;收入最高的10%人群与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上升为2007年的23倍。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出什么经济现象,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三反映的问题,请你为国家将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建言献策。(8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一:

注:①据有关专家预计在人均GDP达到2万至 2.5万美元时会迎来CO2排放量下降拐点;
②2012年中国人均GDP约为6141美元
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013年1月12日统计)

注:我国很多地区持续遭遇严重雾霾天气。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截至2013年1月13日零时,在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
材料二:2013年到了《环保规划》的中期, 2013年2月19日,环保部确定将对包括19个省(区、市)的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内的重点控制区,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业及燃煤工业锅炉的新建项目。同时受“美丽中国”概念的影响,各项政策将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使该行业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行业。每年预算安排充足的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保企业技术创新、集聚发展、晋升资质、行业交流和对外宣传等项目。
材料三: 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l)描述材料一反映的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如何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3)有人说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这一观点。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参观后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敢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1)请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习总书记的讲话?
(2)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角度,说明为什么现在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打造“美丽江苏”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确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综合发展目标,也是每一个江苏人的期盼。
期盼一“美丽江苏”,生态文明是必然选择。面对浓重的雾霾、恶劣的空气质量,江苏需要反思当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让江苏的山更清、水更绿,环境更优美。
期盼二 无论是婉约的小桥流水,还是雄浑的楚汉文化,这些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浸透江苏人的风貌气质,展现出江苏之美。“美丽江苏”,除了物质上的富饶之外,还应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期盼三 美丽江苏,最美的是人。建设美丽江苏,需要有关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也需要每个江苏人积极参与其中,从自身做起,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经济生活》的一个知识,分析生态文明是打造“美丽江苏”的必然选择。(6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建设“美丽江苏”应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6分)
(3)政府有关部门准备开展“美丽江苏我的家”主题创建活动,请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谈谈自己可以怎样去做。(6分)

材料一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2013年将召开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美国,奥巴马以微弱优势再次当选总统;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两国政治制度虽然不同,但应求同存异,共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承担责任。
材料二在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控制了众议院,他们绝对不愿意向奥巴马妥协,这无疑增加了新总统的施政难度。为此,奥巴马在胜选讲话中指出“美国不是一个蓝的国家,不是一个民主党的国家;也不是一个红的国家,不是一个共和党的国家,而是美国——一个美国。”
(1)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美两国政治制度存在着哪些差异。(6分)
(2) 请简要评析“美国不是一个蓝的国家,也不是一个红的国家,而是一个美国。”(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