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济公”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为了进一步发掘出中国这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天津神界漫画公司主创人员充分利用动漫形式,注入现代生活元素创作的《济公传奇》系列漫画作品日前在越南、韩国、泰国等国家同步发行,这是让中国传统 文化借助动漫这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又一力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经典案例。
(1)结合上述案例,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才能更好地 “走出去”?
材料二 根据国家对滨海新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和“国家动漫网络影视实验园”的发展定位,近年来,滨海新区加大了对影视动漫产业的扶持,并将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从最初的1千万元提高到了5亿元。针对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后期附加值高等特点,新区先后成立新区文化创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推动海泰担保投资公司进入新区文化产业领域,按照“一企一策”的文化金融工作思路,已为25家文化类企业融资近10亿元。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今年,滨海新区文化创意类企业正在制作或已完成的影视动漫作品已经超过20余部。
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滨海新区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观点?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思维创新的过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李嘉图认为,商品价格的波动使资本恰好按照必要的数量运行,在没有政府的干预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最为繁荣,需要国家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避免一切干预。
材料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字”基调:灵活审慎,并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注重综合运用减税、扩大中央政府投资等多种手段加大对保障民生、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
(1)材料一反映了李嘉图的什么观点?(2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李嘉图的观点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启示。(6分)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5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采用按表决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关于确认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倪岳峰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职务的请求的决定。会议还分别审议表决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报告和决议,大会圆满成功。
(1)结合上述材料,全国人大在与会过程中分别行使了哪些权力?
(2)结合材料,说明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各项活动中是如何坚持民主集中制?

材料一:2011年3月15日河南双汇集团使用瘦肉精猪肉的事实经央视消费者权益日特别节目披露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政府部门早就严令禁止使用“瘦肉精”养猪,但在金钱利益面前,养殖户、猪贩铤而走险,而本应代表政府执法的检疫站、检查站,不仅没有履行执法职责,反而干起了售卖证明、收黑钱的勾当,充当“帮凶”。
材料二:“瘦肉精事件”曝光后,立即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人们通过网上发贴、微博等形式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不乏对事件的客观分析,对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指责,当然也出现了一些过于激烈犀利的言辞和不负责任的言论。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对“检疫站、检查站”的行为进行评析。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看,作为公民参与此类事件应有哪些注意点?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图1 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 2006-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3 2006-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4 2006-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材料二:2010年,我国各地各行业普遍涨薪,最低工资标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受到员工的广泛欢迎,但一些经营者却有这样的担忧:涨薪会加重企业负担,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1)简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2)联系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生产、劳动与经营”的有关知识,针对企业经营者的担忧进行分析。
(3)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正确认识材料二中员工与经营者对涨薪的不同态度。

材料一甲、乙同学居住的社区比较脏乱,居民对此非常不满。甲同学打算在网上发贴,激烈批评政府对垃圾分类的措施不力,并鼓动居民到市政府门前游行。乙同学不赞成甲的做法并对他进行了劝阻,并找到了当地的人大代表反映情况。人大代表就此问题进行多次走访和调研,并积极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落实了垃圾分类,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材料二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在网上往往会受到口诛笔伐,但讨伐也并不一定都是理性的。当今“网络暴民”已成为一种令人恐惧的力量,当有些观点、事件不合他们的口味时,网络暴民往往采用污言秽语信口谩骂,对被攻击者造成精神上的杀伤。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评析甲、乙同学的做法。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网络暴民”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