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新常态”定义了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是当前最热门的经济关键词之一。从2014年8月4日开始《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了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系列报道和评论员文章。“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长换挡回落、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优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挑战(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如:产能过剩、要素价格上升、创新动力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材料二:近年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密集掀起了一波反价格垄断调查风潮,反垄断调查的消息接连不断,先是高通、微软被调查,然后汽车行业也卷入其中。截至目前,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查处企业及行业协会组织335家,开展反垄断调查将成为市场未来的“新常态”。
(1)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新常态”下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开展反垄断调查的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质并不明显,但吉林省“像抓玉米、抓汽车一样,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整合吉林歌舞、影视剧等文化资源,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被文化产业界誉为“吉林现象”。
吉林省之所以能让文化产业生发出充沛活力,是因为在文化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中抓住了关键环节;创造了解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融资环境;抓住了人才这一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要素;依据文化市场运行特点,发挥“有形之手”“无形之手”对价格的调节作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大众文化。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吉林省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由文化劣势到优势的转化的。
2009年,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第一次超过了50%,被国际友人赞为“全球经济迷雾的灯塔”。继“保增长”之后,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增长”的目标,强调2010年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当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温家宝总理鼓励国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当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时候,温总理激励国人“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当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的时候,温总理告诫国人“胜非为难,持之为难”。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谈谈你对温家宝总理引用的三句名言的认识。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细节就是全局的基础,细节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请你谈谈“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观点的看法。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精神生产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任何文化都包括虚体部分和实体部分,虚体部分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实体部分则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前者是文化之“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后者是文化之“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运用《生活与哲学》“意识”的有关知识,谈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什么要重视“魂”的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总是在动荡中前行的。受埃及、突尼斯影响,利比亚、叙利亚、伊朗等北非和中东多国近来政局动荡,引发大规模暴动和骚乱。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腐败、贫困问题、经济衰退、民族矛盾、宗教问题、美国重塑中东亲美阵营等。
材料二:受世界一些国家政治动荡及欧债危机等影响,2012年我国面临外需不足、内需不振,结构调整等经济环境,2012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我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7.5%,这是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温总理用五个“真正”来解释高低经济增速的目的:“真正使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增长,真正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摆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走上一条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道路,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惠及民生。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保持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主动降速进行分析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五个“真正”是如何落关科学发展观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