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多样性的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的原因是:
①自然条件 ②人口密度 ③开发早晚 ④生产技术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产生这种“狂热”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 B.“抗美援朝”胜利 |
C.“左”倾错误影响 | D.三大改造完成 |
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和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A.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
B.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 |
C.目的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
D.中共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
1957年陈云作了题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讲话。他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中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 B.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C.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 | 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 |
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中国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