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学东渐” | B.西方风俗习惯的影响 |
| C.希望通过服饰改革来改变落后的面貌 | D.列强的要求 |
| 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
| 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
| 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
| 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 |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
|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某校排演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和建设的剧目,以下情节不可能出现在剧中的是
| A.农民参加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 B.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 C.20世纪50年代赴西藏自治区从事援助工作 | D.当选政协委员,参政议政 |
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l~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 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 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
| C.轮船招商局在广播上做广告 | D.公司职员坐公共汽车上班 |
1943年1月的一份《大公报》写道:“中美、中英的新约成立,是中国百年来的大事。这两个公道的条约,把‘租界’、‘领事裁判权’、‘驻兵权’、‘内河航行权’等各种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名词送进中国的博物馆。”材料中“中美、中英的新约”签订的主要因素是
| A.废约是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主要目标 |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
| C.国民政府的不懈努力 | D.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