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 1952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份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份 |
1978年 |
1992年 |
公有制 经济 |
全民所有制经济 |
80.8% |
51.4% |
集体所有制经济 |
19.2% |
35.0% |
|
私有经济 |
城乡个体经济 |
0 |
7.8% |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 |
0 |
5.8% |
材料三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四 (邓小平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1984年《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改革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作为沿海最早开放省份的广东,有哪两个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4)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做出的重要决定?你怎样认识这次会议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
迁出入 |
农村(县) |
市、镇 |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
|||
万人 |
% |
万人 |
% |
万人 |
% |
||
1982-1987 |
迁出 |
2076.02 |
67.99 |
977.24 |
32.00 |
1545.19 |
74.143 |
迁入 |
721.50 |
23.63 |
2331.69 |
76.37 |
|||
1982-1987 |
迁出 |
2310.11 |
62.48 |
1279.00 |
37.50 |
1671.82 |
78.48 |
迁入 |
590.47 |
17.30 |
2822.79 |
82.70 |
|||
1990-1995 |
迁出 |
1985.55 |
59.75 |
1337.43 |
40.25 |
1194.71 |
60.17 |
迁入 |
948.55 |
28.56 |
2374.02 |
71.44 |
|||
1995-2000 |
迁出 |
7316.24 |
58.70 |
5148.17 |
41.30 |
55065.50 |
68.96 |
迁入 |
1710.94 |
11.85 |
12728.14 |
88.15 |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如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趴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而煤的供应停止,没有电,使得许多企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德国进入真正的冬天。
——摘编自迈内克《德国的灾难》
材料二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摘编自《光明日报》《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依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德国进入真正的冬天”。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们这儿,老是有两党用笔或用阴谋斗争着;然而到了武装保卫国家和自由的时候,这两党又团结起来了,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柏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
一一伏尔泰论英国的政党
材料二 1796年,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认为政治派别的存在是美国最危险的敌人;它导致派系纷争,勾心斗角,民众的猜忌和骚乱,会毁掉新生的美国。
(1)伏尔泰和华盛顿对政党政治分别持什么态度?
(2)你如何评价政党政治。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不仅根本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而且对英国国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战争不仅给了英国国内的民主潮流和进一步改革以极大的促进,而且国内各政治派别在外交政策上的激烈争论,促使英国的自由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19世纪50年代末自由党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宋晓东《克里米亚战争与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的发展》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关联?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克里米亚战争如何促进了俄国和英国的社会变革?
一国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传统前进,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教与佛教
两汉之际,佛教以一种异质文化传入中原地区,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激烈碰撞。
材料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沙门不敬王者”。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而……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 。”“孔释教殊而道契”。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儒学和佛教争论的焦点和实质分别是什么?有学者认为,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创新,谈谈你的认识。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近代以来,随着国门大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争就在中华大地上烽火并起。
材料二
史论 |
史实 |
洋务派和顽固派关于是否向西方学习的争论标志着中国知识界开始走向现代化 |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1860年)之变。 |
中国传统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建构其政治理念的依据之一 |
“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革命之名词,创于孔子。中国历史,汤武之后,革命之事实,已数见不鲜矣。……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 |
胡适主张用“评判的态度”来看待儒学,即“用历史的眼光”、以历史行程的价值为本位、为标准来评判一种思想文化。“换句话说,一种学说的好坏是非,取决于它在当时及后来所发生的效果。” ——欧阳军喜《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 |
“我觉着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人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哲学辞典》 “本志诋孔,以为宗法社会之道德,不适于现代生活,未尝过此以立论也。” ——《吴虞文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关于向西方学习的争论体现出怎样的特点?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又是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其政治理念的?
(3)伏尔泰和吴虞对儒学各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欧阳军喜的观点。
(4)根据以上材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