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人口的空间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家住天津,每天去北京上班 |
B.北京—广州间的火车列车员,每周在北京、广州各住一天 |
C.长沙高中毕业生到广州中山大学读书 |
D.科学家去南极参加为期半年的科学考察 |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 ,判断下列各题。P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进退 | B.海陆位置不同 | C.台风影响先后 | D.用水季节变化 |
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A.人口稀少 | B.经济落后 | C.平原地形 | D.高原和盆地 |
能起到旱涝兼治的工程措施是
A.加强监测预报 | B.改变水循环模式 |
C.疏散重灾区人口 | D.进行水利建设 |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海啸,造成了沿岸国家和地区极其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次海啸发生的原因是
A.风暴吹动 | B.地震引起 | C.火山引发 | D.滑坡诱发 |
海啸灾害按孕灾环境划分属于
A.地质灾害 | B.气象灾害 | C.水文灾害 | D.生物灾害 |
据报道,到目前为止,已有美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南极旅游大国和智利、阿根延、日本等开展了南极旅游项目,中国国际旅行总社表示正在筹划到南极旅游的项目开发。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南极旅游的兴起,表明
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 B.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
C.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 D.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
南极旅游的兴起,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 | B.人们求知、探险和好奇欲望的增长 |
C.交通工具的发展 | D.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增进友谊 |
下图为庐山2009年旅游客源地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各客源地人数占总游客数的百分比,t0为庐山所在位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对庐山旅游消费市场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客源数量规模大,占来庐山旅游总人数的50% |
B.从t0 →t1再由 t1→t2,来庐山旅游的人数总体上随经济距离增加而衰减 |
C.庐山以东地区的客源市场范围小于庐山以西地区 |
D.庐山旅游消费市场均匀的分布在以1000千米为最优吸引半径的范围内 |
与黄山风景区相比较,庐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A.山上地域开阔且地势较平坦,夏季接待避暑疗养人员的能力大 |
B.“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旅游景观的知名度大 |
C.距离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近,客源市场大 |
D.周边广泛分布花岗岩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地质地貌景观的集群度高 |
双休日、“五一节”、“十一”国庆节等长假,给人们外出旅游、购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旅游、交通等行业的火爆。经济界人士把这种现象称为“假日经济”。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假日经济”是基于对旅游业如下正确认识
A.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介 | B.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 |
C.旅游业是“无烟工厂” | D.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 |
节假日各旅游景点游客爆满,票房收入大增,这说明要成为旅游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
A.出游欲望 | B.较好的经济条件 | C.闲暇时间 | D.现代化交通工具 |
“五一黄金周”来武汉旅游的人主要来自周围地区,这说明旅游资源具有有限的
A.环境承载量 | B.地区接待能力 | C.最优吸引半径 | D.经济容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