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请举出下列年代上发生的大事
(1)1921年 ——
(2)1936年 ——
(3)1953年 ——
(4)1991年 ——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宋史》
请完成:
(1)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北宋前期财政状况的?为实践“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如何?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刑”,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杀掉,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请完成:
(1)韩非子对商鞅的“轻罪重刑”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自秦孝公用商鞅计,乃隳(毁)经界,立阡陌。虽获一时之利,而兼并愈僭兴矣。
——《通典·食货一》
请完成:
(1)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4)题。
材料一: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才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自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资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二: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则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谷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
——《宋会要辑稿。良贷》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廿二史札记》
(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实际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的观点实质怎样?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
(4)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评论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

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