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获高票
通过。2万字的报告,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施政理念。
材料一 《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过程
时间 |
过程 |
2010年1月19日 |
国务院全体会议决定将征求意见稿发往全国各省区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和党政军群各部门 |
2010年1月22日 至2月1日 |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学者,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界代表,企业界代表和工人、农民、学生等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 |
2010年2月27日 |
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针对网友提出的经济发展、外交、住房、就业、物价等问题一一作答 |
2010年3月5日 至3月14日 |
《政府工作报告》接受人大代表审议和政协委员讨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被吸收进报告的定稿 |
(1)《政府工作报告》的诞生过程蕴含了哪些政治常识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政府上述行为的哲学依据。(10分)
材料二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我们不仅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
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每个劳动者备尽
所能,各得其所。要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3)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二谈谈国家怎样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1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凡是没有经过审核确认的行政权力一律不得行使,凡是没有在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行政权力一律不得行使”。目前,江苏全省52个省级政府部门和所有省辖市、县(市、区)的行政权力事项基本全部上网运行。今年1至7月,全省各级各部门电子监察系统共告警3946起,发起督办1032件,已经办结561件。截至2010年9月15日,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在网上办理的事项达到576万多件。
(1)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请运用所学知识在下图空白处填上适当的监督形式,并说明理由。
监督形式一:理由:
监督形式二:理由: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中两个“不得行使”的理解。
材料一:
图1: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和城镇化率情况图2:2008年我国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比较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材料二: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进城镇化。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1、图2分别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2)有人认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请你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材料一:截止2010年10月26日24:00,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正式结束。本次报考人数达到1415138人,平均报考人数与职位数比例达到了87.3:1。从报名情况看,今年国考报考职位冷热不均,冰火两重天现象依然存在。海关系统仍然是顶级火热的职位,达到了“沸点”位置,报考人数最多的前十大职位,有九成为海关系统职位,且占据了前九名的位置。但无人报考职位主要集中在气象局、地震局等部门个别职位出现无人报考,究其原因,主要有:一、工作经验、资历要求高,专业性强的职位。二、基层工作经历限制较大。三、职位属于一线,工作较为艰苦。
材料二:由于《劳动合同法》部分条款规定得不明确,在实践中导致有一些条款难以操作,为了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消除操作上的困局,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008年国家颁布实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1)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劳动者应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念?
(2)如果企业没有按《劳动合同法》及其条例办事,劳动者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以下材料摘自某中学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材料一:月总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800元之间,而饮食方面支出居于350—450元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
材料二:大多数中学生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比较注重自己的个性形象,追求品味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材料三: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为了一套名牌衣服,有些同学节衣缩食,有些同学不惜向别人借钱,有些同学不考虑家庭的承受力一定要满足自己的欲望。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一,对中学生的消费结构作出分析。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中学生的消费心理。
(3)中学生应该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