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文中的“暴虐”是指
| A.阶级斗争和宗教迫害 | B.宗教迫害和国际侵略 |
| C.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 D.国际侵略和民族压迫 |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主张( )
| A.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 |
| B.灵魂得救是上帝预先的安排 |
| C.灵魂得救必须靠个人的行事修为 |
| D.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下列运动中,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思想藩篱中解放出来,促使“人”与“社会”双重觉醒的是
| A.智者运动 | B.文艺复兴运动 |
| C.宗教改革运动 | D.启蒙运动 |
彼特拉克曾说:“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体现了
| A.人文主义思想 | B.禁欲主义思想 |
| C.重商主义思想 | D.专制主义思想 |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要向他求教。唱歌的犯人很吃惊:“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唱新歌呢?”苏格拉底回答道:“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歌。”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 )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认识你自己 |
| C.知识即美德 |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古希腊一位哲人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这位哲人是( )
| A.普罗塔哥拉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