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
|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
|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
下列史实主要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
| A.苏联力图维护二战中取得的外交成果 | B.美国放弃了对苏遏制战略 |
| C.美苏关系缓和与对抗交替 | D.美苏处于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之中 |
二战后期,美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9年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1年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这反映了美国企图
| A.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 B.以合法的武力干涉别国内政 |
| C.全面控制西欧与日本 | D.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 |
1930年,巴黎《每日新闻报》发表社论,如果“美国佬们”通过“斯穆特一霍利法案”,设立关税障碍,“那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进行报复,而这就意味着战争。”这篇社论主要反映了
| A.法国反对罗斯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
| B.法国反对胡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
| C.贸易自由化加剧了世界贸易的紧张局势 |
| D.法国与美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 |
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
|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
仔细欣赏下列美术作品,哪幅作品最有可能采用当时最新科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