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2009中国汽车累计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史最高,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某校高一(1)班几位同学以“汽车消费与社会发展”作为课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我来参与〕
同学们上网查询信息了解到,目前有55%的人认为汽车消费有利于社会发展,45%的人认为汽车消费不利于社会发展。同学们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执和讨论。
(1)同学们的热烈的争执和讨论可以为政府出台政策提供帮助。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同学们有哪些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4分)
〔问题讨论〕
同学们收集信息了解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作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主要产业之一的汽车行业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为此,国务院从2009年初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的措施:出台《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税,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实施汽车下乡补贴政策等等。
(2)请你简要谈谈国务院上述措施的《政治生活》依据。(4分)
〔放眼未来〕
同学们在参加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还了解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拥有汽车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却是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3)请结合《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为解决这个问题从人大、政府、公民角度提出相关建议。(4分)
材料一、《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这就是被称为“世界水利科技文化鼻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该水利枢纽主要由鱼嘴岛、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蜀地自古旱涝不保,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发现只有打通玉垒山才可从根本上解决旱涝灾害,这是治理水患的关键。于是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山口——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宝瓶口工程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为保证水流充沛,李冰父子率众在江心建成一个狭长的小岛——鱼嘴岛,把江流分为内外两江。在鱼嘴岛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兼具泻洪排沙功效,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故取名“飞沙堰”。材料二.都江堰科学利用特殊的地形、水脉,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互相制约、协调运行,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以不破坏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高度协和统一。历经2260多年,古堰的工程布局没有改变,“深淘滩、低做堰”、“因势利导、因水制宜”、“遇弯截流、逢正抽心”等中华水文化思想及治水方略更臻完善。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灌溉系统,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结合材料说明李冰治水的唯物论思想并用辩证法观点分析都江堰的修建过程是怎样做到统筹兼顾的。(13分)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某班召开畅谈建国60年成就班会,以下是三位同学的班会上的发言:
甲:60年的历程,也是我国不断改革的历程,改革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的政治体制,正是因为不断改革,我们伟大的祖国才日益繁荣昌盛。
乙:南方的冰冻雪灾、汶川的大地震、世界的金融危机等,都考验着我国的发展‘我国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社会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还有一些民族分裂分子蠢蠢欲动等,我们伟大祖国的前进不会一帆风顺
丙: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要保证我国继续繁荣昌盛,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
(2)指出丙同学的发言中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丁: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从认识论角度说明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材料一
中国与发达国家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较表
国家 |
教育事业 |
卫生事业 |
社会保险 |
社会福利 |
中国 |
4.6% |
3.7% |
6.5% |
2.4% |
发达国家 |
14.2% |
11.3% |
10.1% |
6% |
材料二:稳定的财政收入是国家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不断出台保民生的政策和措施更能彰显民本思想。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出台多项惠民政策:上调扶贫标准,对人均年收入1067元以下的农村人口实施帮扶政策,国务院提高居民基本养老标准和农村最低保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现“新农保”等。
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财政有关知识,请你为实现分配公平,彰显民本思想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贷款买房的人越来越多;同时,一部分人还贷压力增大,都市出现“房奴” 一族。据调查,我国31.8%的房贷一族,每月还贷款占月收入的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房奴”。他们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有时间享受生活。按国际通行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越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在高价房的重压下,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近20%被用于购房。同时,中低收入家庭一味追求住房的高档次也是“房奴”出现的重要原因。
(1)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都市“房奴”现象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1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会议要求,按照稳定完善政策、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相关制度的原则,继续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重点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2)请分析房产价格回落对人们生活和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参加大会的2 987名代表中,各方面人士均有一定比例,其中工人农民555名,知识分子631名,干部968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480名,人民解放军268名,香港特别行政区36名,澳门特别行政区12名,归国华侨38名。他们将肩负人民重托,履行神圣职责,共同谋划共和国发展的大计。广大人民群众也通过手机电话、短信互联网络、博客等途径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会议审议和表决通过了“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以上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