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概述不准确的是
| A.吸取两次大战教训,成功避免了战争 |
| B.社会主义运动有曲折、有发展 |
| C.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取得巨大进步 |
| D.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 |
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 A.m=900,n=100 | B.m=800,n=200 |
| C.m=600,n=400 | D.m=400,n=600 |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由此可以得出()
|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
| B.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 |
|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 |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在评价他时,有人认为他是个殖民者,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屠杀。有人说他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缩短了美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用“两个文明汇合”、“两个大陆相遇”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哥伦布评价不同主要是由于评价者()
| A.国籍不同 | B.阶级出身不同 |
| C.史观、立场不同 | D.受教育程度不同 |
有人说,欧洲人具有冒险精神和扩张性,中国人讲究“中”、“和”以及安土重迁。下列各项,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①罗马法的发展②地理大发现③郑和下西洋④农本商末的观念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