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后扦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不甚急。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木包 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观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注: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军勒兵 勒:检阅 | B.临军约束约束:制定纪律 |
C.士卒暴露于境暴露:日晒夜露 | D.世既多《司马兵法》多:议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穰苴因文武双全、治军严谨而被晏婴推荐,受到齐景公的重用,统率大军解除了齐国外患,威名远播。 |
B.为了严明军纪,司马穰不因庄贾是齐景公宠臣而徇情,依法将他斩首示众;并因为景公派来救援的使者飞车闯军营而杀掉使者仆从。 |
C.司马穰苴亲力亲为,与战士同甘共苦,全军士气大振,即使是生病的士兵也争先奋勇地参加战斗。晋国、燕国的军队闻风自退。 |
D.太史公认为《司马兵法》深远宏大,即使是夏、商、周三代的大战争也未能穷尽它的全部精妙之处,司马穰苴的行军用兵策略不能和它相提并论。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功业)始皇既没(死) |
B.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锋利)才能不及中人(普通人) |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认为)自以为关中之固(认为) |
D.收天下之兵(兵器)崤函之固,自若也(险要的地势)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因”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A.……蒙故业,因遗策 |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D.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下列各句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自然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
B.“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
C.最后一自然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义。 |
课外文言文阅读:
五丁开山
蜀国弱,然道难,秦强收不能得之。秦王诈,责匠凿五牛,日坠金于其后,曰:牛便金。许于蜀。蜀王贪,欲五牛。时蜀有五力士,千斤力,无人敌。王遣五丁开山迎牛。
五牛归蜀,蜀王怒。秦闻道通虽悦,然惧五丁勇,不进。
时三十二,秦悉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牛,虽吾过;今有女,数五,绝色国香,愿许之,以谢罪。”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还到梓潼。有穴见大蛇,为患。五人欲诛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揽之,抴蛇出洞。霎,山崩,即压杀五人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
闻五丁亡,蜀道通,秦无惮,军至,蜀王卒。 对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诈诈:欺骗 | B.蜀王卒卒:完成 |
C.有穴见大蛇见:通“现”,出现 | D.许于蜀许:答应 |
下列各组相同的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然道难然惧五丁勇 | B.以谢罪以手揽之 |
C.愿许之五人欲诛之 | D.许于蜀朝坠金于其后 |
下列各句都是省略句,括号中补出的词语是省略的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蜀王)三十二 | B.(五丁)还到梓潼 |
C.(五丁)以手揽之 | D.(蜀王)闻五丁亡 |
翻译上文中的画线句。
(1)责匠凿五牛,日坠金于其后
(2)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所取每称得人。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元史•虞集 虞刚简 虞汲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比还长沙比:等到。 |
B.不少暇佚佚:丢失。 |
C.文虽善,不与也与:赞许。 |
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速:招致。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
B.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
C.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
D.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难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了解经书内容,通晓其大义。 |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无才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詹体仁,字元善,建宁浦城人。父慥,与胡宏、刘子翚游,调赣州信丰尉。金人渝盟,慥见张浚论灭金秘计,浚辟为属。体仁登隆兴元年进士第,调饶州浮梁尉。郡上体仁获盗功状当赏,体仁曰:“以是受赏,非□愿也。”谢不就。为泉州晋江丞。入为太学录,升太学博士、太常博士,迁太常丞,摄金部郎官。
光宗即位,提举浙西常平,除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就升司农少卿。奏蠲诸郡赋输积欠百余万。有逃卒千人入大冶,□铁铸钱,剽掠为变。体仁语戎帅:“此去京师千余里,若比上请得报,贼势张矣。宜速加诛讨。”帅用其言,群党悉散。
孝宗崩。时议大行皇帝谥,体仁言:“寿皇圣帝事德寿二十余年,极天下之养,谅阴三年,不御常服,汉、唐以来未之有,宜谥曰‘孝’。”卒用其言。孝宗将复土,体仁言:“永阜陵地势卑下,非所以妥安神灵。”与宰相异议,除太府卿。寻直龙图阁、知福州,言者竟以前论山陵事罢之。退居霅川,日以经史自娱,人莫窥其际。
始,体仁使浙右,时苏师旦□胥吏执役,后倚侂胄躐跻大官,至是遣介通殷勤。体仁曰:“小人乘君子之器,祸至无日矣,乌得以污我!”未几,果败。
复直龙图阁、知静江府,阁十县税钱一万四千,蠲杂赋八千。移守鄂州,除司农卿,复总湖广饷事。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
侂胄建议开边,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体仁移书庙堂,言兵不可轻动,宜遵养俟时。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开禧二年卒,年六十四。
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郡人真德秀早从其游,尝问居官莅民之法,体仁曰:“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世服其确论云。
(选自《宋史·詹体仁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与胡宏、刘子翚游游:游历 |
B.金人渝盟渝:违背 |
C.至是遣介通殷勤介:介绍 |
D.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规:计划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是受赏,非□愿也
②有逃卒千人入大冶,□铁铸钱,剽掠为变
③时苏师旦□胥吏执役
A.①其②因③以 | B.①所②为③与 |
C.①其②因③与 | D.①所②为③以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
B.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
C.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
D.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宗在位时,有一千多逃跑的士兵进入大冶境内,他们胡作非为。詹体仁认为平定祸乱没有必要请示朝廷,可立即加以讨伐。 |
B.詹体仁关心百姓的疾苦,多次主张免除百姓的部分赋税。 |
C.詹体仁对孝宗的皇陵选址与宰相意见不同,最终因为此事被罢官。 |
D.詹体仁认为做官治民的方法是尽心、平心。因为尽心就心中无愧,平心就不会有偏袒。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
②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
文言文阅读: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勋丞相掾。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出为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弟为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勋不敢擅纵,具列上。勋前在东宫,守正不挠,太子固不能悦,及重此事,恚望滋甚。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文帝受禅,勋每陈“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台榭苑园,宜以为后。”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侍中刘晔对曰:“猎胜于乐。”勋因奏:“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帝怒作色,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并举勋为御史中丞。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僚严惮,罔不肃然。六年秋,帝欲征吴,勋面谏。帝益忿之,左迁勋为治书执法。帝从寿春还,屯陈留郡界。太守孙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为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太尉钟鲧等并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注]标埒:标记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 |
B.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 |
C.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 |
D.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 |
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子,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
B.侍中,秦汉之时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元以后废止。 |
C.左迁,即官职的晋升,汉代贵左贱右,故将升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
D.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勋在文帝即位前曾在东宫任职,那时文帝就不喜欢鲍勋,后来鲍勋外出任职又拒绝了文帝的请托,就更被文帝厌恨。 |
B.文帝要去游猎,鲍勋犯颜直谏,文帝怒而拒谏。猎罢归来后,文帝却又不得已提升鲍勋为右中郎将。 |
C.文帝抓住私解孙邕一事,要泄私愤,但廷尉、三官都不主张从重判刑,这使文帝十分愤怒。 |
D.文帝不顾大臣们的请求处死了鲍勋,不久,文帝也死了,人们都为忠廉好施而屈死的鲍勋叹息和遗憾。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受禅,勋每陈“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台榭苑园,宜以为后。”
(2)“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太尉钟鲧等并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